1882年漢城(今首爾)舊式軍隊士兵發動的起義。這次士兵起義是朝鮮愛國士兵和城市貧民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愛國鬥爭。以發生在農曆壬午年,故名。

  江華條約簽訂後,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日甚,朝鮮國內階級矛盾進一步加深,社會動盪不安。1881年,政府成立瞭一支新式軍隊-別技軍,而原有的軍隊處處受到歧視,甚至拖延13個月不發薪餉。對此十分激憤的漢城士兵在柳春萬、金長孫等人的帶領下,於1882年7月23日發動起義。起義士兵搗毀義禁府、、捕盜廳、京畿監營,包圍王宮,處死新軍主管閔謙鎬和京畿監司金輔鉉,處決數名日本侵略者並襲擊日本公使館 (見彩圖)。漢城市民也奮起助威,起義很快發展到仁川一帶,在士兵起義的打擊下,日本公使花房義質焚毀使館逃回日本,高宗之後閔妃也慌忙逃走,失勢多年的大院君李昰應掌握政權。8月中旬,日本以兵變時使館被襲為由,派花房率領4艘軍艦和1500名士兵侵入仁川。同時,清朝政府應閔妃的請求,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道元馬建忠率超勇、揚威、威遠3艦及水陸1000餘名士兵開赴朝鮮。8月26日,逮捕大院君,29日,起義被鎮壓。起義失敗後,閔妃重新執政,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濟物浦條約》和《朝日修好條規續約》,進一步加速瞭朝鮮的殖民化進程。

壬午兵變——朝鮮士兵襲擊日本駐平壤公使館(1882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