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歷史始於人類的出現。人類如何起源,歷來傳說、爭論很多。1859年,英國生物學傢C.R.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一書,闡明瞭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列舉許多證據說明人類是由已經滅絕的古猿演化而來的。但他沒有認識到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未能正確解釋古猿如何演變成人。F.恩格斯提出瞭勞動創造人類的科學理論,1876年他寫瞭《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類從動物狀態中脫離出來的的根本原因是勞動,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是勞動。文章論述瞭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古代的類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後來一部分古猿為尋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動,逐漸學會用兩腳直立行走,前肢則解放出來,並能使用石塊或木棒等工具,最後終於發展到用手制造工具。與此同時,在體質上,包括大腦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出現瞭人類的各種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樹上的古猿稱為“攀樹的猿群”,把從猿到人過渡期間的生物稱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夠制造工具的人稱作“完全形成的人”。隨著化石材料的不斷發現,測定年代方法的不斷改進,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也不斷深化。盡管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目前已經可以大致勾劃出人類起源和發展的線索。

  猿類的出現 猿類的出現可追溯到地質學上的漸新世。現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1911年發現於埃及法雍的原上猿,其生存年代為3500~3000萬年前。比原上猿稍晚的有1966~1967年在法雍發現的埃及古猿,生存年代約為2800~2600萬年前。更晚的則有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發現於法國的聖戈當,後來歐、亞、非洲許多地方都發現瞭同類型的化石,其生存年代約在2300~1000萬年之前。這些古猿很可能是現代類人猿和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

  從猿到人的過渡 森林古猿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瑪古猿等幾個分支。拉瑪古猿生存年代約為1400~700 萬年以前,最早的化石是1932年美國學者G.E.劉易斯在北印度的西瓦利克山地發現的一塊右上頜碎片,它具有若幹人類的特征。60年代之後,在肯尼亞的特南堡、匈牙利的魯道巴尼亞、希臘的皮爾戈斯、土耳其的錢德爾、巴基斯坦的博德瓦爾高原及我國雲南祿豐,都發現瞭同類化石,其共同特征為:吻部短縮,齒弓向後張開,牙齒排列緊密,犬齒小,頰齒齒冠寬短,下頜第一前臼齒為雙尖型,釉質厚。這些特點與人類相似而與猿類不同,所以許多學者認為拉瑪古猿是人類的祖先。但近年有些學者發表不同意見,認為拉瑪古猿不屬人科,而是猩猩的祖先。也有學者持折中觀點,認為兩種可能性都存在。

  拉瑪古猿之後出現瞭南方古猿。其生存年代大約為370~100萬年以前。有的學者把1967年在肯尼亞羅特加姆發現的一塊下頜標本也歸入南方古猿,從而將南方古猿存在年代的上限推到550萬年以前。南方古猿化石最早於1924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附近的湯恩發現,為一幼年頭骨。其後陸續在非洲、亞洲發現十多處。其中較突出的代表是1959年在奧杜瓦伊峽谷發現的東非人頭骨化石(見彩圖)。南方古猿的體質特征和人接近,齒弓呈拋物線形,犬齒不突出,無齒隙;拇指可和其他四指對握,能使用天然工具;頭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顱底中央,骨盆比猿類寬,能直立行走;腦頂葉擴大,可能有原始的語言能力。根據目前研究,南方古猿至少有三個種,即南方古猿非洲種(或稱纖細種)、南方古猿粗壯種和比粗壯種更為粗壯的南方古猿鮑氏種。1973年美國學者D.C.約翰遜在埃塞俄比亞的阿法地區發現一膝關節化石。次年發現一具人科動物化石,年代距今約300萬年前,全身骨骼保存達40%左右,是一個20歲左右之女性,約翰遜稱之為“露西女士”,定名為南方古猿阿法種。

爪哇猿人頭骨化石

  關於南方古猿的演化,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意見:①阿法種是最早的南方古猿,約在200~300多萬年前分化為兩支:一支向人的方向發展;另一支演化為纖細種、粗壯種和鮑氏種,並於100多萬年前滅絕。②南方古猿最早出現的是阿法種,後來演化為纖細種。約在250萬年前,其一支在南非演化為粗壯種;另一支在東非演化為鮑氏種;約在200萬年前,其餘的纖細種演化為人屬。③阿法種不是南方古猿,實際上已是人屬,他們與南方古猿並存。

  從猿到人的過渡,如果從拉瑪古猿算起,大約經過瞭1000多萬年;如果從南方古猿算起,則有200~300萬年。在長期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過渡時期的生物終於學會瞭制造工具。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識的活動,這種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重要的特點,它標志著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結束。

  人類體質形態發展的分期 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結束後,人類的體質形態仍在繼續發展。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人們把這一發展過程分為猿人、古人、新人三個階段。由於化石材料的不斷豐富和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這一分期法已不合用。目前國外學者主要采用兩種分期法。一是分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3個階段;智人又分為早期智人和現代智人。這一劃分法的缺點是把不會制造工具的南方古猿和能制造工具的能人及1470號人歸入同一范疇。另一種是分為最早的人類(或最早的人屬)、直立人、早期智人、現代智人4個階段。中國學者也提出4個階段的劃分法,即早期猿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早期猿人”階段相當於國外學者提出的“最早的人類(人屬)”階段。雖然直立人之前的化石材料發現不多,但將其單獨列為一個階段以別於南方古猿和直立人,仍是較妥當的辦法。

  最早的人類 從1974年開始,英國學者M.D.利基在坦桑尼亞萊托利的萊托利爾地層發現瞭人類化石,除一個五歲左右的小孩的部分骨骼外,還發現一些成人的上下頜碎片及牙齒。定年在380~360萬年前之間。1978年在萊托利爾地層中發現留在火山凝灰巖中的人類腳印,屬一大一小兩個個體。腳印有凸起的足弓,圓形的足跟,大足趾與其他四趾並列於足前方,這些都是人類的特征,因此有些學者把它歸入人屬。但在同一地層中沒有發現石器。約翰遜等人認為萊托利爾地層發現的化石是南方古猿阿法種,並非真正的人類。

  1972年在東非肯尼亞圖爾卡納湖東岸庫彼弗拉發現瞭編號為KNM-ER1470號人的頭骨,定年為290萬年前。腦量約為775毫升。頭骨無直立人那樣明顯突出的眉嵴,因此它在進化系統中的位置還有爭議。在KNM-ER1470號人的層位稍高處,於1968年發現有舊石器,當時測定為261萬年前,1975和1976年有人重新測定其年代分別為182萬年和244萬年前,後一年代與最初測定的年代較接近。

  從1960年起,在坦桑尼亞奧杜瓦伊峽谷陸續發現一些人類化石。1964年定名為“能人”。其腦量約為680毫升,手骨及足骨與現代人相似。在發現能人的層位發現不少礫石打制的工具,主要是砍砸器。此外還發現石塊堆成的圓圈,推測是能人所建的簡單住所。能人生活的時代距今180萬年。

  發現於爪哇的莫佐克托人,原先被稱為莫佐克托猿人,近年有人研究,認為可能屬於能人,定年為約190萬年前。

  直立人 在中國習慣上稱之為“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約170萬年或150萬年前至二、三十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其腦容量為775~1400毫升。最早發現的直立人是1891年荷蘭軍醫E.杜佈瓦在爪哇中部特裡尼爾附近找到的一個頭蓋骨及一枚牙齒,次年又在同一地層發現一個大腿骨及一枚臼齒。頭骨很厚,眉嵴突出,顱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但腿骨似人,適於直立行走,所以當時定名為“直立猿人”。

  直立人的化石在亞、非、歐三洲都有發現。在中國有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在非洲有肯尼亞的KNM-ER3733號人、KNM-ER992號人、KNM-ER3228號人、坦桑尼亞奧杜瓦伊峽谷的 OH9號人、OH28號人、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毛裡坦人等;在歐洲有德國的海德堡人。此外在匈牙利的維特沙洛斯、捷克斯洛伐克的普累西勒提及德國的比爾欽斯勒本近年也發現瞭猿人化石。

爪哇猿人頭骨化石

  早期智人 又稱古人或尼安德特人。生活於距今約二、三十萬年至四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更新世晚期。最早引起人們註意的是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一個洞穴中發現的一副人類骨架化石。定名為人屬尼安德特種,後其學名改為智人尼安德特亞種。

  早期智人的化石在亞、非、歐三洲都有發現。生存年代最早的是德國的斯坦因海姆人和英國的斯旺斯孔佈人,定年約為25萬年前。許多學者認為他們處於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間的過渡階段。中國陜西省境內發現的大荔人,也具有這種過渡性質。

  早期智人體質形態已接近現代人,但仍保留若幹原始特征,如眉嵴比現代人發達,前額低斜,頜部較突出,頦部不明顯等。腦容量約為1300~1750毫升,比直立人大得多,腦組織也更復雜。在長期勞動過程中,人類的體質和智慧都進一步發展瞭。

  目前許多人類學傢認為早期智人可分兩種類型,一為“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發現於西班牙、法國、比利時、德國和意大利等地。一為“進步的尼安德特人”,發現於黎巴嫩、以色列等地。進步的尼安德特人腦量比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略小,但體質形態更接近晚期智人。一般認為進步的尼安德特人後來發展成為晚期智人。而典型的尼安德特人,有的學者認為是人類發展過程中一個滅絕的旁支,亦有的學者認為並未滅絕,而是後來歐洲人的祖先。

  晚期智人 又稱新人,出現於4萬年前。其頭骨前額升高,眉嵴幾乎消失,頜部退縮,下頦明顯,體質形態與現代人類已無多大差別。發現的化石分佈於亞、非、歐、美、澳各大洲,說明此時除南極洲外,地球上各大洲均已有人居住。

  由於美國的南加利福尼亞發現瞭4.8萬年前的人類化石,所以有人認為人類到達美洲的時間至少在距今5萬年前。但許多學者對該人類化石的年代表示懷疑。澳大利亞大陸最早的人類化石發現於蒙戈湖,年代為32750年前,所以人類從亞洲到達澳大利亞的時間可能在4萬年前。

  晚期智人出現時現代人種亦形成。目前多把人種分為三大種,即:蒙古利亞人種、高加索人種和尼格羅人種。也有另立澳大利亞人種而分為四大人種的。大種之下又分若幹小種。人種形成的因素極為復雜,一般認為是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長期影響的結果。(見彩圖)

人類起源

  

參考書目

 Robert B.Eckhardt,The Study of Human Evolution,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1979.

 Frank E. Poirier, In Search of Ourselves, an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Anthropology, 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Minneapolis,1981.

 Milford H. Wolpoff, Paleoanthropology, Alfred A.Knope,Inc.,New York,1980.

 G.E.Kennedy,Paleoanthropology,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