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奠基者,改良運動的開創者。生於西孟加拉胡格利縣拉達納加爾的一個正統婆羅門傢庭。通曉阿拉伯、波斯、梵文、孟加拉、印地、希伯來、希臘和拉丁諸種語言。1804~1814年,受雇於英國東印度公司。1814年辭職後,定居加爾各答,畢生從事以宗教改革為核心的社會改革。他反對多神教和偶像崇拜,主張一神教;反對種族隔離,主張人人平等:反對薩蒂(印度舊俗,寡婦自焚殉夫),宣導男女平等;反對梵文教育制度,興辦近代科學文化教育。1816年,發起成立宗教團體友友愛會。1817年,創建印度第一所近代類型的學校──印度學院。1818年,發表《活焚寡婦習俗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對話錄》;向英國殖民當局呈遞300人簽名的請願書,要求禁止薩蒂,經過艱苦鬥爭,促使英國政府於1829年12月頒佈法令,宣佈薩蒂為犯罪。1821年用孟加拉文出版印度第一傢周報《明月報》。1823年,公開反對殖民當局建立梵文學院,要求廢棄梵文教育制度,建立講授數學、物理、化學、解剖學和其他實用科學的學校。在他的影響下,孟買商人出資建立印度第二所近代化學院──艾爾芬斯頓學院。羅易建立宗教改革組織梵社。以梵社成員為基本力量,以《明月報》為宣傳基地,展開革除社會陋習的強大運動。1830~1833年,他作為莫臥兒皇帝阿克巴二世的代表和英屬印度駐英國以及西方各國的使節,常駐英國,曾被阿克巴二世封為王公。1833年,羅易代表亞洲參加世界一神論會議。9月23(或27)日,於會議前夕,在英國佈裡斯托爾病逝。

  羅易才識淵博,著述較多,文筆優雅。被尊為“當代孟加拉文散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