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共和國地處歐洲西端,東北和東部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相鄰,東南與摩納哥接壤,西南與西班牙、安道爾毗鄰,北部與英國隔海相望,西瀕大西洋,南臨地中海。面積551208平方公裡。人口5550萬(1987),90%的居民自稱信奉天主教。通用語言為法語。首都巴黎。

  法國國名來源於西元4~5世紀自萊茵河東岸入侵的一個日爾曼蠻族──法蘭克人;法蘭西意即法蘭克人的王國。嚴格地說,法國立國應從西元843年查理曼帝國分裂裂後算起。

  史前與高盧時期(公元5世紀以前) 遠古時期,在法蘭西的土地上就有人類居住。迄今為止已在法國發現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各個時期相當系統的人類文化遺跡,包括30~40萬年前的人類頜骨化石,法國西南部拉斯科等地洞穴裡約2萬年前的人物雕刻和動物壁畫,法國西部的3000~4000年前佈列塔尼巨石墓碑和土墳,以及各種式樣的生產工具與藝術創造。公元前1000年左右克爾特人自中歐山區遷居於此。羅馬人把該地稱為高盧,把當地居民稱為高盧人。當時,克爾特人社會處於原始公社崩潰階段,大部落首領擁有數千名奴隸,氏族貴族占有土地、牲畜。以農業生產為主。公元前181年和公元前154年,羅馬人兩次入侵高盧,把整個地中海沿岸的高盧地區劃為羅馬行省。公元前58~前51年,羅馬駐高盧總督G.J.凱撒利用克爾特人和日耳曼人、克爾特各部落之間的矛盾,占領全部高盧。在羅馬統治時期,高盧逐步羅馬化。裡昂成為高盧的政治中心。公元215年,高盧人獲得羅馬公民資格。羅馬人在高盧推行奴隸制,建立奴隸制莊園。手工業、鐵礦業有所發展,城市、公路、橋梁、引水渠、劇場等修築起來。拉丁語開始代替克爾特語。公元2~3世紀,基督教在高盧秘密傳播,4世紀初,羅馬皇帝正式承認基督教,教會組織在高盧各地成立。從3世紀後期起,奴隸制危機在高盧出現,頻繁爆發“巴高達”(意即戰士)運動。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影響瞭高盧的發展。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國。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與羅訥河流域建立王國,不列顛人占領今日的佈列塔尼。451年匈奴人在阿提拉率領下入侵高盧,後被羅馬與蠻族(包括法蘭克人)聯軍擊敗。高盧完全被蠻族諸王控制。公元5世紀後期,定居在默茲河與埃斯科河之間的法蘭克人,在國王克洛維(見法蘭克王國)率領下大舉西侵,先後擊敗羅馬軍事長官西阿格裡烏斯和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占領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並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

  中世紀時期(5~18世紀末) 中世紀時期是封建制度在法國形成、發展和衰落時期,它又可分為初期、中期、晚期3個階段。

  中世紀初期(5~10世紀) 該時期包括兩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墨洛溫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1個王朝。公元481年墨洛溫之孫克洛維擊敗西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勢力,正式建立該王朝。克洛維死後國土分給4個兒子。此後200年間,長期處於分裂狀態。8世紀初,東法蘭克與西法蘭克之間的爭奪尤烈。東法蘭克宮相查理·馬特在北方恢復秩序,732年在普瓦蒂埃擊退阿拉伯人的入侵,重新統一法蘭克王國。為瞭確保兵源,他以服兵役為條件分封土地給貴族,實行采邑制。751年,他的兒子丕平(矮子)(751~768在位)在教皇支持下正式即位,建立加洛林王朝。丕平協助教皇擊退入侵意大利的倫巴德人,並把拉韋納省與羅馬公國所屬土地送給教皇,從而奠定瞭加洛林王朝與羅馬教廷聯盟的基礎。

  768年,丕平之子查理曼(即查理大帝)繼承王位。在他統治期間連年出征意大利、西班牙、日耳曼等地區。到800年,他已把過去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歐廣大地區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並由教皇為他加冕,查理曼成為西方皇帝。

  查理曼的統一事業並不能持久。他的三兒子路易一世(虔誠者)生前就指定他的長子羅退爾一世繼承皇位,但羅退爾一世的兄弟日耳曼人路易與查理(禿頭)結成聯盟擊敗瞭羅退爾一世。843年,三方簽訂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870年查理(禿頭)和日耳曼人路易瓜分瞭羅退爾一世的治地,查理的西法蘭克王國就基本上構成瞭法蘭西國傢的疆域。但是法國的政治統一遠未完成。9世紀初諾曼人開始入侵,911年在北部建立瞭諾曼底公國。從9世紀末起,加洛林傢族與羅貝爾傢族為爭奪王位紛爭達100年,987年,羅貝爾傢族的於格·卡佩登上王位,建立瞭卡佩王朝。

  從克洛維到於格·卡佩500年間,蠻族入侵、內外戰爭連綿不斷。法蘭克軍事貴族奪取高盧大部分土地,他們和高盧的羅馬地主構成新的剝削階級,在戰亂中,農民往往把土地獻給教會或封建主以求保護,並向領主承擔各種義務,日益淪為依附農與農奴。原來的法蘭克勞動者移入高盧後,仍按氏族定居在村落,這些村落逐漸轉化為農村公社(見馬爾克公社)。隨著耕地的私人占有和貧富分化的擴大,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也逐漸喪失人身自由。到9世紀時,服役貴族的采邑已變為封建主的世襲領地。封主與封臣的等級關系、領主與農民的剝削關系逐漸確立。封建自然經濟的盛行,領主權力的擴大,貴族離心傾向與獨立性的加強,造成長期生產落後、封建割據與國傢不統一的局面。

  中世紀中期(10~15世紀) 中世紀中期、法國農業、手工業、商業有所發展。人口逐漸增長,至14世紀20年代,約達1600萬。在交通要道和集市出現瞭許多新興城市,從11世紀起,一些城市發動公社運動,通過武裝起義或金錢贖買取得瞭自治權。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瞭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市民階級,他們成為與特權等級(教士、貴族)有別的第三等級。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強瞭國內的經濟聯系,為國傢統一創造瞭有利條件。

  卡佩王朝初期,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隻限於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各大公國、伯國恃勢割據,儼如獨立王國。統一國土的障礙既來自國內封建領主,也來自日耳曼和英格蘭君主,英國對法國的威脅尤大。自英王亨利二世起,英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系在法國西部擁有大片領土,占法國國土一半以上。腓力二世統治時期(1180~1223)經過與英國金雀花王朝3個國王的戰爭,收復瞭大部分英占土地。1214年7月27日在佈汶戰役中,法軍擊敗英王、日耳曼皇帝和佛蘭德伯爵的聯軍。佈汶戰役被稱為法國第一次民族勝利,腓力二世被譽為中世紀最偉大的法國統一的“建築師”。路易九世於1253年派遣方濟各修士盧佈魯克出使蒙古,受到蒙哥大汗的接見,他寫的旅行記第一次向歐洲提供瞭關於中國的情況。

  腓力四世統治時期(1286~1314)加強吏治,整飭軍隊,因堅持向教會征收財產稅與教皇發生沖突。1303~1378年把教廷遷至南方阿維尼翁城。為瞭解決財政困難,於1302年召集第一次有教士、貴族、第三等級代表參加的三級會議。1328年查理四世死後,因卡佩傢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傢族的旁支瓦盧瓦傢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瞭瓦盧瓦王朝。

  1337年英法“百年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法國受挫,再加上黑死病流行,使法國喪失人口數百萬。1356~1358年巴黎市民向國王提出改革要求,遭拒絕後發動起義。1358年,巴黎北部又發生瞭紮克雷起義。這兩股力量沒有聯合起來,分別被殘酷鎮壓。但戰爭和起義使許多農民擺脫瞭依附地位。戰爭後期湧現出民族英雄貞德,雖然她被出賣遇害,但民族統一的趨勢已不可阻擋。1453年“百年戰爭”以法國勝利而告終,除加來港以外的全部英占土地歸還瞭法國。到15世紀末,最後幾塊貴族領地──勃艮第、比卡第、佈列塔尼、普羅旺斯、魯西永也並入法蘭西王國的版圖。

  在此期間法國的文學藝術也得到發展。以巴黎聖母院(12~13世紀)為代表的哥特式的建築藝術達到高峰,出現騎士文學、宮廷文學、城市文學、民間文學。1215年創建瞭巴黎大學,隨後,建立大學的風氣遍及各大城市。巴黎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開始確立。

  中世紀晚期(16~18世紀) 16~18世世紀是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後半期在法國歷史上稱為“舊制度”。

臨刑之前的聖女貞德

  從16世紀起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和發展。冶金、玻璃、首飾、絲織、毛織、地毯、花邊等行業的手工工場迅速增長,17世紀末~18世紀末工場從200多傢增至500多傢,個別工場擁有1000多工人。新航路的開辟使法國對外貿易的重點從地中海轉到大西洋,從17世紀起法國向北美、中美、非洲、印度擴張殖民地。貿易總額從1715年的2億鋰增至1789年的10億鋰,其中殖民地貿易(包括奴隸貿易)占總額的1/4。馬賽、南特、波爾多、迪耶普、勒阿弗爾等港口商人積聚瞭大量財富。但絕大部分農村仍十分落後,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到18世紀才在少數地區出現。

  16世紀上半葉,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愈合,瓦盧瓦王朝的法蘭西斯一世和亨利二世又發動瞭侵略意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爭奪德法邊境土地,從而揭開瞭法國與哈佈斯堡傢族長期爭霸鬥爭的序幕。1559年意大利戰爭結束,法國取得加來和梅斯、圖爾、凡爾登3個主教區的統治權。接著,1562年又爆發瞭長達30餘年的宗教戰爭,即胡格諾戰爭,戰爭的殘酷和波及地區之廣,甚至超過英法百年戰爭。歷史又一度倒退。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在位)繼位後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其後經過主教大臣A.-J.du黎塞留和J.馬紮然的整頓,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路易十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力削弱地方貴族的權力。財政大臣 J.-B.柯爾貝爾實施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商品出口,實行保護關稅,建立龐大的艦隊和商船隊,成立貿易公司,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同時,路易十四與哈佈斯堡傢族的長期戰爭,使法國東部邊疆延伸到斯特拉斯堡。但軍費開支浩繁,加上對新教徒的鎮壓,宮廷的奢糜浪費,以及1693、1709年兩次歉收,引起人民的廣泛不滿。1685年法國耶穌會修士到中國傳教,並將中國的文化、政治制度介紹到歐洲,對啟蒙思想產生瞭一定的影響。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15~1774),雖然經濟有所發展,但專制王權日趨衰落。在以英國、普魯士、漢諾威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薩克森、瑞典、西班牙為另一方的七年戰爭中,法國喪失瞭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到1787年財政赤字達1.12億鋰。資產階級日益感到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愈來愈不相稱,他們對關卡制度、行會條例和不公平的征稅制度極為不滿,特別反對貴族和教士的特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他們抨擊天主教會和專制王權,傳播科學知識,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理性。法國封建制度陷於嚴重的危機。

  近代現代時期(18世紀末~  ) 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瞭1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開始瞭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 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瞭5次革命(1789、1830、1848、1870、1871)。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3個階段。波旁王朝被推翻,封建制度被廢除,國內外反革命勢力被擊潰。在革命不斷取得勝利時刻,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1794年7月,反對M.F.M.I.de羅伯斯比爾的各派力量聯合起來,發動熱月政變,顛覆瞭雅各賓派的統治。

  1794~1814年,革命沿下降路線發展。熱月黨人和督政府(見法國大革命)力圖鞏固資產階級共和國,然而經濟困難未能克服,左右兩派政治力量難於平衡。1799年11月,拿破侖·波拿巴將軍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見法國大革命),1804年,拿破侖稱帝為一世,改共和國為法蘭西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佈《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瞭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瞭積極作用(見彩圖)。拿破侖一世對西班牙和俄國的侵略戰爭遇到強烈的抵抗,1814年被反法聯軍打敗後退位,1815年3~6月,拿破侖一世再次當權“百日”,終於在滑鐵盧徹底失敗。(見拿破侖一世)

《拿破侖法典》(封面)

拿破侖一世加冕典禮

  1814年復辟王朝的路易十八(1814~1824在位)頒佈《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群眾的憤怒,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瞭查理十世(1824~1830在位),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從1830年起,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築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裡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後匯為巨流。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8年的革命使資產階級各個階層都參加瞭政權,與此同時,工人也提出瞭自己的要求,引起資產階級的恐懼。1848年6月,巴黎工人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同年12月,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侖一世的迷信當選總統。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侖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侖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瞭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佈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但政權被一批資產階級政客拼湊的“國防政府”所篡奪。國防政府在普魯士軍隊壓力下於1871年1月投降,2月,L.-A.梯也爾成為政府首腦。法國與德國簽訂割地賠款的條約。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籲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瞭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梯也爾政府撤至凡爾賽。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瞭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1871)[ID=ba_shiba]。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但它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政治上動蕩不定是第三共和國的一個顯著特點。到1914年的44年內共換瞭近50個內閣。梯也爾政府以向資產階級舉借的巨債提前償清賠款,德軍於1873年3月全部撤離法國。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最後通過。共和黨人在第1屆國民議會中占多數。1877年,M.-E.-P.-M.de麥克-馬洪總統解散議會,法國共和制面臨新的考驗。共和黨人粉碎瞭麥克-馬洪的5月16日政變企圖。80年代溫和派共和黨人執政。1888~1889年, G.-E.-J.-M.佈朗熱將軍策劃控制政府,但未得逞(見佈朗熱事件)。1894年,反動勢力誣告猶太軍官A.德雷福斯出賣軍事機密,妄圖借此接管共和政府。保衛共和國再次成為群眾運動的政治口號(見德雷福斯案件)。90年代後期,激進派共和黨人占優勢,1905年議會通過政教分離法。

  法國工人運動 在巴黎公社失敗 後逐 漸恢 復元氣,1879年成立第一個政黨──法國工人黨,創始人為J.蓋德和P.拉法格。到1893年,各派社會主義者在議會中獲得50個議席,拉法格、蓋德、A.米勒蘭和J.饒勒斯都當選議員。在德雷福斯案件和米勒蘭入閣問題上,蓋德與饒勒斯發生尖銳分歧,因而形成兩個派別,到1905年兩派聯合為統一社會黨。1906~1911年連續爆發罷工運動,先後遭到激進黨克列蒙梭政府和獨立社會黨白裡安政府的鎮壓。

  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準備對德復仇和進行殖民擴張,法國為瞭擺脫自己的孤立地位,1892年與俄國締結軍事同盟、1904年與英國締結協約。從19世紀80年代起,法國先後把印度支那、突尼斯、摩洛哥變為保護國,侵占幾內亞、象牙海岸、達荷美、塞內加爾、馬達加斯加等地,成為龐大的殖民帝國。1884年法國為侵略越南,與中國開戰。1900年參與鎮壓義和團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收復瞭阿爾薩斯和洛林,奪取德國一些殖民地,如多哥和喀麥隆,但損失慘重。戰後經濟嚴重困難,政局不穩。1914~1940年,內閣更迭45次之多。1923年法國、比利時出兵占領德國魯爾礦區。1924年激進社會黨與社會黨組成以É.赫裡歐為首的左翼聯盟政府。1926~1929年R.普恩加萊統治時期,出現瞭暫時繁榮和穩定局面。

  1934年2月6日,幾萬名法西斯武裝暴徒借反對S.A.斯塔維斯基貪污案(見斯塔維斯基事件),在巴黎舉行示威,沖向議會大廈波旁宮。É.達拉第政府被迫辭職,共和制再度面臨危機。法國共產黨聯合其他左派,於2月8 日在全國21個城市舉行反法西斯示威遊行,粉碎法西斯分子奪權陰謀。1935年共產黨與社會黨、激進黨和各大工會組成人民陣線全國委員會,次年在議會選舉中獲勝,社會黨人L.佈魯姆出任總理(見彩圖)。在罷工浪潮的推動下,政府通過一系列勞工立法,但不久就宣佈停止改革,並對西班牙內戰采取“不幹涉”政策。繼任的達拉第政府放棄人民陣線綱領,依靠中右政黨,對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實行綏靖政策。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1940年6月22日,H.P.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貝當將其政府遷至法國中部小城市維希,成立親德傀儡政府-維希政府。1944年8月在法國抵抗運動(見抵抗運動)和盟軍的打擊下,維希政府瓦解。

L.佈魯姆在人民陣線集會上講話(1936年7月14日)

  從抵抗運動到第五共和國(1940~ ) 從第三共和國覆滅到第四共和國建立,中間經歷瞭抗擊德、意法西斯的戰鬥和制訂新憲法的鬥爭。C.-A.-M.-J.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抵抗運動迅速發展,1944年6月成立臨時政府,團結國內和殖民地反法西斯力量繼續抗戰,在同盟國和法國共產黨領導的抵抗運動的配合下,1944年8月25日收復巴黎,接著全國光復。(見彩圖)

C.-A.-M.-J.戴高樂(右3)重返巴黎(1944年8月25日)

  對於戰後法國應建立什麼樣的共和國問題,各派政治力量意見分歧: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訂一院制的民主憲法;戴高樂派要求削弱議會,加強總統權力;以人民共和黨為代表的第三勢力堅持恢復第三共和國時期的議會制度。1946年1月戴高樂辭職。1946年10月通過第四共和國憲法,宣告第四共和國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946~1947年大選中,法國共產黨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參加P.拉馬迪埃的社會黨政府,掌握包括國防部在內的幾個部。1947年5月,隨著冷戰加劇,共產黨因反對接受馬歇爾計劃,被排擠出政府。與此同時,戴高樂組成法蘭西人民聯盟,在1947年10月市政選舉中獲得40%選票。面臨這兩大反對黨,共和國總統隻能依靠“第三勢力”各政黨(人民共和黨、社會黨、激進黨等)組成混合政府。在第四共和國存在的12年間共換瞭24個內閣,其中1956~1957年的社會黨G.摩勒政府維持最久,也隻有15個月。

  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通過幾個復興計劃完成瞭設備更新。工業生產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在對外關系上,法國接受馬歇爾計劃,1949年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1957年根據《羅馬條約》法國與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建立瞭西歐六國共同市場,各國關系逐步密切。歷屆內閣堅持帝國主義殖民政策,1954年,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戰爭中遭到失敗,被迫簽訂瞭《日內瓦和約》。同年起又發動對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戰爭。1956年與英國聯合武裝幹涉埃及。1958年5月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者發動政變,對法國政府施加壓力。6月1日,議會以多數票授權戴高樂組織政府。戴高樂提出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權力的修改憲法原則,於1958年9月以公民投票方式通過,第四共和國宣告結束。1959年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經過3年談判,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完全獨立。

  1958~1969年戴高樂執政期間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1959年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收回對法國艦隊的指揮權,禁止美國使用法國基地。1960年法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63年戴高樂拒絕簽訂美蘇禁止核擴散條約,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恢復邦交,提出“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否決與美國有特殊關系的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1964年,法國與中國恢復外交關系。1966年法國軍隊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迫使該組織總部撤離法國遷往佈魯塞爾。

  第五共和國繼續第四共和國的繁榮經濟政策。1959~1963年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高達6.3%,1962年全部還清瞭17億美元的債務,1964年外匯和黃金儲備達50億美元。但是工業的迅速發展激化瞭社會矛盾。社會不滿情緒在1968年“5月風暴”中充分暴露出來。1969年4 月,戴高樂決定用公民投票測驗民意,結果53.2%人投反對票。戴高樂於4月28日宣佈引退。

  1969年6月,G.-J.-R.蓬皮杜當選總統,對美國實行較靈活的政策,同意英國加入共同市場;對內繼續加速工業化步伐。1974年4月,蓬皮杜因病去世。在總統選舉中,共和黨人V.吉斯卡爾·德斯坦當選總統。從1974年起西方經濟危機加深,通貨膨脹與失業問題日趨嚴重。1981年5月社會黨人F.M.M.密特朗當選總統。6月舉行國民議會大選,社會黨贏得55%的議席,從而成為法國第一大黨、1986年3月國民議會選舉,社會黨受挫,出現瞭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局面。1988年5月舉行大選,密特朗蟬聯總統。

  

參考書目

 Fernand Brandel et Ernest Labrouse , eds ,Histoire economique et sociale de la France,8 vols,PUF,Paris,1970.

 Georges Duby, eds, Histoire de la France urbaine,5 vols Seuil, Paris ,1980 ~1985.

 Georges Duby et Robert Mandron ,Histoire de la civilisation française,2 vols,Armad Colin,Paris,1981~1982.

 Jean Favier, eds, Histoire de France,6 vols,Fayard,Paris,1984.

 皮埃爾·米蓋爾著,蔡鴻濱、張冠堯等譯:《法國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85。(Pierre Miquel, Histoire de la France, Fayard,1976.)

 Georges Duby,Histoire de la France,3 vols,Larousse,Pari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