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譯巴曼王朝。中世紀南印度德幹北部最大的獨立的伊斯蘭教地區王國。其版圖北起文迪亞山,南至通加巴德拉河,西臨阿拉伯海,東部一度達到孟加拉灣。首都為古爾伯加。

  14世紀德裡蘇丹國統治南印度的失敗,導致南印度許多獨立的地區王國的興起。除德幹南部維賈亞納加爾王國外,德幹北部的巴赫馬尼王國最大。1347年圖格魯克王朝的德幹省長哈桑·甘古據德瓦吉裏獨立,自稱是波斯皇族巴赫馬尼傢族的後裔,建立巴赫馬尼蘇丹王國,遷都古爾伯加。

  國傢管理體制與德裡蘇丹國傢相同,征收田賦機關是主要行政部門。全國分為古爾伯加、道拉塔巴德、比達爾、貝拉爾四省。省長有很大權力,地方分權、割據傾向的發展最後導致巴赫馬尼王國的分裂。

  巴赫馬尼王國的歷史有兩個特點:對外與南面勁敵維賈亞納加爾王國為爭奪富饒的賴丘爾河間地區及戈爾孔達,進行過長期的互有勝負的戰爭;在國內,統治階級內部又有守舊派德幹貴族與改革派外來貴族集團爭奪權力的長期派系鬥爭。穆罕默德三世重用外來派穆罕默德·加萬為首相,實行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省長權力的改革,因而激起德幹派忌恨,使派系沖突達到頂點。1481年加萬被處死,德幹派控制朝政,蘇丹權力削弱,各地省長權力擴大。長期對外戰爭及統治階級的內部殘殺給人民帶來巨大損害,社會矛盾十分尖銳。1469~1472年,在比達爾居住過的俄國旅行傢A.尼吉丁在其《三海旅行記》中述及:巴赫馬尼王國貴族奢侈闊綽,鄉下人極為窮困。

  巴赫馬尼王國是北印度穆斯林文化向南印度傳播的橋梁。王國由於大量吸收波斯和阿拉伯有朝氣的移民,對後來南印度穆斯林文化的發生產生過強烈影響。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巴赫馬尼王國分裂為5個伊斯蘭教小邦:阿馬德納伽爾、比賈普爾、戈爾孔達、貝拉爾和比達爾。1526年巴赫馬尼王國大臣阿密爾·巴裡德推翻蘇丹自立為王。在比達爾建立巴裡德王朝。五國經常聯合對抗維賈亞納加爾王國。16世紀中葉先後為莫臥兒王朝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