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半島各國皆與中國和印度具有密切的歷史與文化的聯繫。亦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包括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的西部地區和新加坡。東臨南海與泰國灣,西濱孟加拉灣、安達曼海與麻六甲海峽,為東部亞洲大陸與群島之間的橋樑。海岸線總長11700公裡,多重要港灣。面積206.5萬平方公裡,占東南亞面積的46%,人口16527萬(1983),占東南亞人口的44%。

 地勢北高南低,山脈由北而南作扇形展開,大河相間。自西而東主要有那加、若開(阿拉幹)、登勞、他念他翁、比勞和長山等山脈。那加與若開山脈海拔3000米,長1100公裡,是緬甸與印度、孟加拉國之間的天然障壁,山中有些山口為古代民族遷徙的孔道。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與比勞山脈縱貫緬甸與泰國邊境,山中幾個著名的山口是歷史上緬泰之間行軍作戰的要隘。鑾山、當佩亞法山與桑坎彭山縱貫半島中部,是半島東西兩部分不同景觀的分野。東部的長山山脈(老撾稱富良山脈)海拔一般不足1500米,綿延1000多公裡,為越、老、柬3國邊境山脈,橫斷山區的隘道為南海岸與內地湄公河谷交通的捷徑。山間有許多高原,以撣邦、川壙、會芬、甘蒙、波羅芬與多樂高原最著名,在地貌、氣候、歷史、民族、交通與農牧業生產等方面均各具獨特意義。呵叻盆地面積廣大,經濟日益開發。大河有伊洛瓦底、薩爾溫、湄南、湄公與紅河等,河谷地區為工農業基地,河口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為半島最大的國際河流,水利資源豐富,經濟及交通意義最重要。湖泊以洞裡薩湖最大,富農漁之利,有抑制湄公河下遊洪泛,減緩三角洲泛濫的作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調節水庫。氣候以熱帶季風型為主,年平均氣溫20~27℃,幹雨季分明;半島東部有臺風影響,北部山區受寒潮侵襲。南端為赤道雨林氣候,終年多雨,有季雨林、熱帶雨林和草場,所產柚木、紫膠與安息香擁有世界地位。礦藏有錫、鎢、煤、寶石、巖鹽、石油和天然氣。盛產稻米、橡膠、棕油、椰油、胡椒與甘蔗,其中橡膠與棕油產量居世界首位。

  民族眾多,開發歷史悠久,為東南亞古代燦爛文化的搖籃。重要城市多沿河海分佈,主要港口有海防、峴港、芽莊、胡志明市、磅遜、梭桃邑、曼谷、宋卡、關丹港、新加坡、巴生港、檳城港、毛淡棉、丹老與仰光等。曼谷為僅次於雅加達的東南亞第二大城市。新加坡為國際性大商港。半島南端扼南海、新加坡海峽與馬六甲海峽的咽喉,為全球大環航線的重要環節所在,交通及戰略意義重要。陸路交通以縱向線路較多,為各國主幹道路;橫向路線則多具有國際聯系作用。鐵路總長1.2萬公裡,公路9萬餘公裡,其中亞洲公路為縱貫半島聯系南亞與西亞的主幹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