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新疆一個地方政權的名稱。14世紀中葉,統治中亞的蒙古察合臺汗國分為東、西二部,東察合臺汗國的國王(汗)主要活動於別失八裏(八裏為突厥語,意“城”)之地,明人記載即稱之為別失八裏國。統治者是蒙古人,過著遊牧的生活。洪武二十四年(1391),東察合臺國王裏的兒史者遣使向明朝進貢,是與明朝正式聯繫之始。永樂十六年(1418),歪思成為東察合臺汗國的國王,舉眾西遷伊犂河谷(今新疆伊寧地區),改稱亦力把裏。“亦力”應即伊犁的另一音譯,“把裏”疑即八裏。歪思與明朝朝繼續保持聯系,貢奉不絕。宣德七年(1432)歪思卒,其後裔互不相下,東察合臺汗國分裂。後裔中一支仍采用亦力把裡的名義,與明朝往來;另一支則以土魯番為中心,自立為汗,與明朝抗衡。成化元年(1465),明朝政府以西域各國進貢的次數和人數太多,疲於迎接,便加以限制,規定亦力把裡三五年一次,每次不得過十人。此後朝貢漸稀。16世紀初,據有土魯番的一支勢力擴大,統一瞭東察合臺汗國,土魯番成為汗國的首都。明人記載即稱之為土魯番,亦力把裡再不見於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