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東部沿海國傢。在非洲大陸最東部的索馬裡半島上,通稱“非洲之角”。東瀕印度洋,北臨亞丁灣,海岸線長3200公裡;陸鄰肯雅、埃塞俄比亞和吉佈提。處於亞、非兩大洲交界地帶和地中海、印度洋間海上航道要衝,位置重要。面積63.76萬平方公裡。人口542.3萬(1984)。全國分為16個州,首都摩加迪沙。

  自然條件 地形以平緩的低高原為主,地勢由北向南漸降。全境由4個地形區組成:①①亞丁灣沿海低地,是狹窄的沖積平原,稱“古班平原”,由西向東逐漸變窄,西端最寬達百公裡以上,東端最窄處僅數米,沿岸有風積沙丘。②北部山地,是埃塞俄比亞東南高原邊緣山地的東延,由一些高平的山塊和山嶺組成,與亞丁灣平行,北坡陡峭,南坡平緩,海拔1000~1800米。中段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蘇魯德峰海拔2408米。③東部沿海平原,從西南邊境向東北延伸到半島頂端,寬度逐漸變窄,地表較平坦,沿岸多沙丘,朱巴河與謝貝利河沿岸有灌溉之利。④內陸高原,東部沿海平原以西、北部山地以南的廣大地區,為輕度切割的波狀高原,南部和東南部一般海拔400~500米,北部和西部約1000米,西南部是平坦的草原,向東北逐漸過渡到半荒漠和荒漠。

  全境處在南緯2°~北緯12°間的赤道地區,並受幹燥的東北季風影響,大部屬於熱帶沙漠氣候,隻有西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境終年高溫,僅在濱海地帶,受海洋影響,氣溫稍低,夏季多霧。摩加迪沙一帶,年平均氣溫為27.5℃;北部的柏培拉年平均氣溫為30℃,夏季平均氣溫高達36~37℃。氣候幹旱,大部地區年降水量200~300毫米,西南部地區和北部山地超過500毫米。全年分兩個雨季和兩個幹季,一般4~6月為“大雨季”,7~9月為“幹涼季”,10~11月為“小雨季”,12月至翌年3月是“幹熱季”;東南沿海局部地區4~6月為“小雨季”,10~11月為“大雨季”。雨量年變率很大,多暴雨,加以終年高溫,植被覆蓋差,土壤侵蝕嚴重,常致旱澇災害。

  主要河流是謝貝利河和朱巴河,幹流常年有水,均發源於埃塞俄比亞高原,在索馬裡境內分別長600公裡和900公裡。朱巴河雨季可通航,在基斯馬尤附近註入印度洋。謝貝利河流至摩加迪沙附近為沙丘所阻,折向南流,與海岸線平行,泄入朱巴河口不遠處沼澤窪地,特大水量年份可與朱巴河匯合入海。兩河沿岸,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有利於耕作業發展。

  居民和發展簡史 索馬裡是東非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傢,平均每平方公裡隻有8.5人,人口分佈地區差異很大,朱巴河和謝貝利河流域集中全國人口1/2左右,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超過50人,摩加迪沙周圍更高達500人以上。廣大的高原和山地,每平方公裡不足1人。居民絕大部分是索馬裡人,按血統分為薩馬勒和薩卜兩大族系,前者約占總人口80%以上。此外還有少數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意大利人。索馬裡語是通用語言,英語和意大利語也廣泛使用。官方文字是索馬裡文和阿拉伯文。伊斯蘭教為國教。

  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境內居民就建立起自己的國傢,並在沿海一帶修築起一些城鎮和港口,同歐、亞、非許多國傢都有貿易來往。9世紀時,索馬裡的香料和象牙就名揚國外。中世紀初期,阿拉伯人移居沿海一帶,傳播伊斯蘭教,並建立瞭若幹蘇丹國。16世紀葡萄牙人曾襲擾沿海。1840年英國侵入北部沿海澤拉等地區,1887年索馬裡北部淪為其“保護地”。1889~1902年中、南部淪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意、英先後攻占對方在索馬裡的侵占區。1949年聯合國決議將原意大利侵占區交意大利托管。1960年英占區和意托管區相繼宣告獨立,同年7月1日合並組成索馬裡共和國。1969年10月21日改稱索馬裡民主共和國。

  經濟地理 經濟發展水平較低,1982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90美元。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全國80%以上人口從事畜牧業和半農半牧業。1982年其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52%。活牲畜和畜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93%。全國宜牧草原面積2885多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46%,其中2/3分佈在南部,但草原質量和利用率均不如北部。牲畜總頭數居非洲前列。1982年有駱駝560萬峰,約占世界駱駝總數1/3,居世界第一位(見彩圖)。有牛400萬頭,綿羊1030萬頭,山羊1670萬頭。全國牲畜約2/3分佈在北部,以遊牲、半遊牧方式為主,產品率低於非洲平均水平。活牲畜一直是國傢的主要出口商品,約占出口總值70%以上。

索馬裡的駱駝群

  全國可耕地面積約800多萬公頃,現有耕地111.6萬公頃,灌溉面積不足10萬公頃。耕地主要分佈在謝貝利河、朱巴河沿岸以及兩河間地勢較高、雨量較多的地區。在北部山區哈爾格薩與佈勞之間也有少量耕地。由於氣候幹旱,耕作粗放,產量低,谷物平均單產每公頃隻有600多千克。主要糧食作物有高梁、玉米和小米,近年來開始種植稻谷。獨立後糧食產量有較大增長,但仍遠不能自給。主要經濟作物有香蕉、甘蔗、棉花等。其中香蕉占有重要地位,常年產量10萬噸左右,大部分供出口,與活牲畜構成國傢兩大出口物資。香蕉主要由種植園經營,集中分佈在兩河沿岸灌溉地區。特產乳香和沒藥早已著稱世界,被譽為“香料之邦”,二者產量均約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主要產區在東北部高地。

  工業基礎薄弱,獨立後發展較快。以輕紡工業為主,包括制革、制糖、食品、紡織、卷煙等,還有機器制造、建材、電力等工業。大部分集中在摩加油沙、馬爾卡、基斯馬尤、喬哈爾等城市。其中喬哈爾糖廠、基斯馬尤肉罐頭廠、摩加迪沙牛奶廠、紡織廠、卷煙廠等規模較大。魚類加工業主要分佈在沿海漁港,以拉斯科雷魚罐頭廠規模較大。境內礦藏主要有鐵、錳、銅、綠柱石、黃金、石膏等。

  國內交通運輸主要靠汽車和駱駝。公路總長18800多公裡,其中柏油路約1900公裡,多集中在南部各州。新建的貝萊德文一佈勞公路長1045公裡,聯結5個州,是南北交通大動脈。境內尚無鐵路。對外運輸靠空運和海運。摩加迪沙是最大海港,隨著深水港的竣工,年吞吐能力達50萬噸。還有馬爾卡、博薩索、基斯馬尤和柏培拉等港。摩加迪沙和哈爾格薩有國際航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