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首都和索非亞州首府,全國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於索非亞盆地南緣的伊斯克爾河階地上,平均海拔550米,面積168平方公裡,劃為7個區。人口108.2萬(1982),連郊區116.7萬(1983)。

  西元前8~前7世紀為色雷斯人謝爾迪部落居住地。西元前1世紀稱“謝爾迪卡”,是羅馬帝國重要的商業、行政中心。此後幾度毀於戰亂。西元14世紀末始稱索非亞(因西元6世紀建立聖索非亞教堂而得名)。1382年被土耳其人人占領。16~18世紀是巴爾幹半島僅次於君士坦丁堡的商業、手工業和文化中心。1878年俄土戰爭後回歸保加利亞,翌年起為保加利亞首都。

  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集中全國1/5的工人,1/6的大型工業企業,主要有機械、冶金、化學、紡織、食品和印刷等工業部門。產品以儀表、電子計算機、起重及運輸機械、機床最為重要。郊區農業發達,建有環狀郊區農業帶,生產水果、蔬菜和乳品等。巴爾幹半島重要國際交通樞紐,全國最大的鐵路、公路和航空中心。佈達佩斯—貝爾格萊德—索非亞—伊斯坦佈爾國際鐵路、公路幹線在此通過,有班機與30多個國傢通航。向東有鐵路、公路連接海港瓦爾納、佈爾加斯和羅馬尼亞的佈加勒斯特。70年代建成環城公路改善瞭市內交通。是保加利亞科學院和100多個研究所所在地,有索非亞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市內設有眾多圖書館、博物館、劇院、音樂廳等。保存著聖索非亞教堂等古代建築,“九·九”廣場有季米特洛夫陵墓。

索非亞的“九·九”廣場

  市中心為行政、商業和文化區。工廠企業多分佈在北區和東區。西區和南區多為新住宅區。市內公園、綠地占地面積大,素有歐洲“花園城市”之稱。近郊有礦泉、溫泉浴場和療養院。郊區維托沙山、柳林山、伊斯克隘口等處風景優美,為著名旅遊療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