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唯一曾可通航河道。長158.7公裡(舊或作144公裡),流域面積2725.8平方公裡,次於濁水、高屏二溪,居第3位。上源大嵙崁溪(近被改名“大漢溪”),源出大壩尖山(3505米),東北流經臺北盆地,會新店溪、基隆河等支流後,轉西北入海。源地海拔2530米,平均比降為1/50。惟自石門以下,海拔已降至140米。石門下遊古河道,原西向經桃園沖積扇入海,後因襲奪作用,切開砂巖地層轉向北行,進入臺北盆地。流域年降水量,上遊可達3000~4000毫米,河口地區區亦近2000毫米,降水季節變化較小。臺北市流量洪水期超過1萬立方米/秒,河口計劃洪水量為2萬立方米/秒。臺北開發初期,自下遊大溪以下,通帆船。板橋、新店及臺北市在艋舺時代的興起,皆賴淡水河水運之助。其後下遊日淤,河運已為鐵路和公路所代。自1963年上遊石門大壩建成,石門水庫已成為臺灣北部最大的水資源綜合利用樞紐,擴大桃園臺地農業灌溉效益尤為顯著。現時石門水庫及其近鄰地區已成為臺灣北部重要遊覽區;北部橫貫公路沿水庫上遊,經角板山(現改名“復興”)、巴稜一線高山族分佈區,入宜蘭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