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求法旅行僧、譯經僧。俗姓龔。平陽郡(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後秦初年居長安,幼年出傢,二十歲受比丘大戒。當時,漢地佛教已流行,佛經譯出雖多,但缺乏完整的戒律。399年(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後秦弘始元年),法顯以六十歲左右的高齡,立志西行尋求戒律。他的慧景、道整等從長安出發,沿途會合西行求法的智嚴等,出敦煌,過今新疆境內的大沙漠,逾蔥嶺,渡新頭河(今印度河),經烏萇(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遊及斯瓦特河流域)、犍陀衛、竺剎屍羅,至弗樓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北天竺諸諸國佛徒皆師師口傳,不見諸文字,他沒有得到律藏典籍,決計遠赴中天竺。同來僧人有的中途死去,有的折回,這時隻剩下道整同行。他們取道醯羅城(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附近著名考古遺址Hidda)、那竭國、羅夷國、跋那國、毗荼國到摩頭羅國(今印度馬土臘)。在中天竺,法顯到過僧伽施國、罽饒夷城(即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沙祇國(今印度勒克瑙)、拘薩羅國都城舍衛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內)、迦維羅衛城(在今尼泊爾西南,為釋迦牟尼誕生地)、拘夷那竭國、毗舍離國、巴連弗邑(即華氏城,今印度巴特那)。法顯在摩竭提國首都巴連弗邑留居三年,禮拜瞭王舍城、菩提伽耶(今伽耶)等地的佛跡,同時學習梵語,抄寫戒律,得大眾部摩訶僧祇律、說一切有部薩婆多眾律和方等般泥洹經、雜阿毗曇心等經論梵本。道整留在佛國不歸,法顯為使律藏能流行漢地,決意東返。他從巴連弗邑經瞻波(今印度巴加爾普爾)到位於恒河口支流的多摩梨帝(在今塔姆魯克),居住兩年,寫經畫像,而後泛海到師子國(今斯裡蘭卡)。法顯住該國兩年,當看見商人用中國的絹扇供佛,不覺淒然下淚。在獲得彌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等經律後,再附商船橫渡印度洋,又在耶婆提國(今爪哇或兼指爪哇、蘇門答臘)停留五個月,然後航經南海、東海、歷盡艱辛,於東晉義熙八年(412)返抵青州長廣郡牢山(山東青島嶗山)南岸。

法星西行圖

  法顯返國次年即赴東晉首都建康,在道場寺與北天竺僧人佛陀跋陀羅合譯瞭帶回的摩訶僧祇律、大般泥洹經、雜阿毗曇心論等六部六十三卷經律。大般泥洹經的譯出影響最大,有助於傳佈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義謂不具信心、斷瞭善根的惡人)皆得成佛”的涅槃宗教義。法顯後到荊州,卒於辛寺,終年約八十六歲(一說八十二歲)。

  法顯記述他十多年中巡禮三十餘國的行程,寫成《佛國記》一卷,又名《法顯傳》、《歷遊天竺記傳》。這是5 世紀初亞洲佛教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斯裡蘭卡等國友好往來以及中天蘭笈多王朝超日王時代的重要史料。19世紀時,法、英等國先後出版瞭譯本,清朝末年丁謙曾作地理考訂,國外譯著以1936年出版的日本學者足立喜六的《法顯傳考證》最為翔實。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章巽校註的《法顯傳校註》是目前流行最好的版本。

  

參考書目

 法顯撰,章巽校註:《法顯傳校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