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重要自然界線。又名大形山,五形山。北起北京西山,南達黃河北岸,綿延於晉冀之間,呈北北東走向。是中國陸地地形第二階梯的東部邊緣。呂梁運動期始成太行山雛形,海水在奧陶中期退出。晚古生代時,山體發生凹陷,海水侵入。中生代,南部上升,北部局部拗陷。燕山運動時,形成新華夏式褶皺帶。喜馬拉雅運動時,表現為強烈斷裂,並伴隨大幅度拗曲,形成複式單斜褶皺。大致邢臺以北,廣泛出露太古代和震旦紀地層,並有中生代侵入的酸性巖體;以南、寒武、奧陶紀地層出露廣泛,巖層走向與山山脈走向基本吻合。

  太行山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北高南低。發育有多級夷平面。東瀕華北平原,相對高差1500~2000米,山前洪積扇特別發育。西呈階梯狀逐漸沒入山西高原,相對高差500~1000米。山中多雄關,如紫荊關、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曲流深切,峽谷毗連,多瀑佈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帶多泉水,以娘子關泉最大。桃河陽泉至亂流段,河水滲漏,常形成幹谷。河谷兩岸有多層溶洞,較著名的有陵川黃崖洞、黎城黃崖洞、晉城黃龍洞、北京房山雲水洞等。著名的河北易縣狼牙山亦為中國北方地區典型的喀斯特山地。

狼牙山

  太行山脈東側華北平原溫暖濕潤,屬夏綠闊葉林景觀;西側黃土高原屬半濕潤至半幹旱過渡地區,是森林草原、幹草原景觀,溫度、濕度都較東部低。垂直差異懸殊,如小五臺山一帶南坡,1000米以下為灌叢,有槲樹群落分佈;1000米以上偶有雲杉或落葉松。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綠林,1600~2500米是針葉林,2500米以上是亞高山草原。

  太行山多橫谷(陘),是東西的通道。軍都陘、蒲陽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幟關陘為著名的太行八陘,是商旅通衢,兵要之地。坐落於深山區的贊皇縣境內發現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太行山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最早活動地區之一,著名的北京猿人、許傢窯人就生活在山麓地帶。北京西山麓的藥用植物園占地21.8公頃,為中國最大的專業性藥用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