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軍事長官。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十六年(728),以宇文融為河北道宣撫使,是宣撫使之始設。唐後期派朝官巡視地方,稱宣慰安撫使或宣撫使。宋朝宣撫使地位相當於執政大臣,或由執政大臣擔任。最初的職責是巡視地方、存問官吏百姓,如咸平三年(1000)參知政事向敏中為河北、河東沿邊宣撫大使即是。以後演變為一路或數路的軍事統帥,慶曆八年(1048),參知政事文彥博任河北宣撫使,則是專為鎮壓貝州王則而設的軍事統帥。皇祐四年(1052),樞密副使狄青任宣撫使,是武臣任宣撫使之之始。北宋末,宦官童貫等也曾任宣撫使。

  南宋建炎三年(1129)知樞密院事張浚任宣撫使時,帶“處置”二字,稱宣撫處置使,職權較宣撫使更大。紹興元年(1131),大將劉光世任宣撫使,是武將非執政而任宣撫使之始;次年,吏部尚書李光任宣撫使,是文官非執政任宣撫使之始。宣撫使在南宋初年設都督軍事之前,為方面軍最高統帥,此後的地位、職權低於都督軍事,在都督軍事(督視軍馬)的轄區內,則受其節制。

  北宋時,宣撫副使隻是副長官,並不單獨設置,判官則是高級屬官。南宋設置的宣撫副使和宣撫判官,都系長官,這是因為資淺而降低使名之故。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五年(1205),設河南兵馬宣撫使,對宋備戰。六年,設陜西路宣撫司,節制陜西兵馬公事。八年,改稱安撫司。此後,山東東、西等十路俱設安撫司。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立燕京、北京等路十宣撫司,以宣撫使總理一方民政,以後撤銷;後於雲南、四川、湖廣行省民族地區參用土官為宣撫使,專理本州事務。明清因襲元制,宣撫使遂成為世襲的武職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