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十六國時期前秦國丞相。字景略。北海劇縣(今山東昌樂西)人,傢於魏郡。出身貧寒,隱居山中,販畚箕為業。博學好讀兵書,厭惡浮華風尚。善於謀略和用兵。354年,東晉大將桓溫進兵關中,王猛往謁,捫虱而談天下形勢,指出:“公不遠數千裡裡,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一針見血地指出桓溫北伐隻想提高個人威望,並無收復關隴失地的雄心。他拒絕桓溫之聘,與苻堅一見如故。論廢興大事,異常契合。苻堅即位,任中書侍郎,曾在一年中五次擢升,官至丞相、中書監、尚書令,封清河郡侯,成為苻堅主要的輔佐。

  王猛任職十八年,綜合儒法,選拔廉明,講求實效,政績斐然。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任始平令,以明法峻刑禁勒豪強。為京兆尹,在京城一帶堅持執法行事,數旬間誅不法貴戚豪強二十餘人,百官震肅。在軍事上,370年統兵消滅前燕,留鎮鄴,都督關東六州軍事,為統一北方作出重大貢獻。選賢任能,法簡政寬,使燕民各安其業。在經濟上,勸課農桑,開放山澤,興修水利,改進耕作,以致田疇開辟,倉庫充實。在文化上,廣興學校,重視儒學,禁止圖讖迷信,使公卿以下子孫就讀,選拔學通一經、才成一藝的任官,促進氐、羌的漢化,有利於民族融合。他執政期間,“關隴清晏,百姓豐樂”,呈現小康景象。在民族問題上,與苻堅的“並包之度,綏懷之略”相左,認為鮮卑族的慕容垂難以控制,宜及早誅除。臨終猶以前秦內部各族豪酋勢力為憂,以東晉為正朔所在,勸苻堅勿進攻東晉,但未被采納,因而有肥水之敗(見肥水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