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

  清末、北洋政府官僚,北洋政府總統。字蔔五,號菊人,又號弢齋。直隸(今河北)天津人。1885年10月20日(清咸豐五年九月十三)出生於河南省汲縣一個小官吏傢庭。早年喪父,傢境衰落,成年後任縣署文書或傢館塾師。1879年徐與袁袁世凱結為盟兄弟,得袁資助北上應試。先中舉人,後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兼充國史館協修、武英殿協修等職。1897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奏請徐世昌以翰林兼管新建陸軍營務處,成為袁的重要謀士,此後累獲擢升。1901年升任國子監司業,1903年為商部左丞,1904年署兵部左侍郎,次年初以兵部侍郎兼會辦練兵事宜,同時授軍機大臣、督辦政務大臣,旋調任巡警部尚書。巡警部改為民政部,仍任尚書。1906年奉命與載振同赴東北考察政治,上《密陳通籌東三省全局折》。1907年東北改設行省,徐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曾多所舉措,冀能鞏固清政府在東北地區的統治。1909年春內調,任郵傳部尚書兼津浦鐵路督辦大臣,次年去部職復任軍機大臣,旋授體仁閣大學士。1911年5月,清廷裁軍機處改設皇族內閣,徐任協理大臣。辛亥革命爆發,徐力主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同年11月袁組織責任內閣,徐改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1912年3月南北和談告成,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徐以“國變憂憤”力辭太保,避居青島觀望時局的變化。

  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加快瞭復辟帝制的步伐。1914年5月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次年袁公開推行帝制,徐以局勢難卜求去,以備於事機不順時以在野身分為袁轉環,隨後徐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起用徐為國務卿。徐在公私兩方面為袁盡力。因要求討袁護國軍停戰議和遭到拒絕,徐任職僅一月力薦段祺瑞繼任。袁世凱死,徐為之料理後事完畢又回水竹村。

  1916年11月,徐以北洋元老資格應邀抵京,調解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之間的權力鬥爭,事後移居天津窺測時機。徐曾一度圖謀通過擁清廢帝溥儀復辟來掌握實權,後知事不可為乃幡然變計。1917年7月張勛復辟,徐被任命為弼德院院長,他托故未就。直系首領馮國璋任總統後,與總理段祺瑞矛盾轉劇,徐又以調人自居。1918年10月馮國璋總統任滿下臺,段祺瑞亦去總理職,徐世昌經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他標榜“偃武修文”,11月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2月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但無結果。當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爆發瞭五四運動,在群眾運動的壓力下,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以緩和全國輿論的反對。為瞭阻止新文化運動的高漲,徐極力鼓吹“尊孔讀經”以為抵制。

  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鬥爭中,徐世昌慣以元老身分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借以維持自己的政治地位。直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後,直系控制瞭北京政府,打破瞭北洋各系平衡的局面,曹錕、吳佩孚用恢復舊國會和由黎元洪復任總統的辦法逼徐去職。同年6月2日,徐被迫辭職回天津英租界私宅。晚年,借助僚友門客編撰書籍二十餘種。1939年6月5日,病逝於天津。

  

參考書目

 李宗一:《徐世昌》,《民國人物傳》第1卷,中華書局,北京,1978。

 沈雲龍:《徐世昌評傳》,傳記文學出版社,臺北,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