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1921年建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於1949年推翻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與第一次大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變化及其發展,孕育瞭新的革命因素,為中國共產黨黨的誕生創造瞭必要的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和工人鬥爭的新發展,為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奠定瞭階級基礎。1917年列寧領導佈爾什維克黨取得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促使中國先進分子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傢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選擇改造中國的道路。在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的推動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逐步完成由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醞釀組織中國共產黨。1920年8月至1921年上半年,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以及日本和法國的中國留學生和僑民中,相繼建立起共產主義小組。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受全國五十多名黨員的重托,在上海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見彩圖)。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圖為大會會址 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規定:①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傢,直至消滅階級差別;②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鬥爭的目的──消滅階級;③廢除資本私有制,沒收一切生產資料,如機器、土地、廠房、半成品等,歸社會所有;④聯合第三國際。大會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張國燾和李達分別負責組織和宣傳工作。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積極開展組織和宣傳工作,設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等機構,發動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和群眾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擴大瞭中國共產黨和工人階級在全國民眾中的政治影響,並開始對於時局提出正確的主張。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瞭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指出中國的出路在於:通過民主革命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中國的獨立、統一和民主;並進而轉入社會主義。1923年6月10~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制定瞭實行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策略。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同時堅持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在共產黨人的直接推動和幫助下,國民黨改組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1924年1月,孫中山主持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接受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張,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各民主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

  國共合作後,中國共產黨充分利用統一戰線的有利形式,加強對於工農革命運動的組織和領導,努力拓展自己的活動范圍。192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規模空前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迅速發展成為席卷全國的有各革命階級參加的反帝反軍閥的大革命風暴。

  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後,積極幫助國民黨建立各地方黨部,發展組織,加速國民黨革命化的進程。在統一戰線內部,聯合國民黨左派開展瞭反對國民黨右派破壞國共合作的鬥爭。在軍事上,幫助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組建國民革命軍,建立軍隊政治工作制度;推動並支持廣東革命政府平定商團和楊希閔、劉震寰的叛亂,兩次征討軍閥陳炯明,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進而與國民黨共同進行北伐戰爭,迅速消滅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占領長江以南的半個中國,取得瞭重大勝利。北伐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發動和組織全國民眾以各種鬥爭方式積極推動和響應北伐。它推動瞭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村大革命迅猛發展;支持漢口、九江工人及其他革命群眾先後收回兩地英租界(見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還於1927年領導上海工人武裝起義,3月的第三次武裝起義一舉打敗軍閥部隊,解放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建立起上海市民政權(見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然而,當時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卻沒有能夠領導全黨鞏固革命的勝利。處於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方面都缺乏經驗,由於陳獨秀等人的右傾錯誤,從根本上放棄對統一戰線、對農民、特別是對軍隊的領導權,以致當同盟者國民黨內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在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的支持下,相繼發動“四·一二”政變與“七·一五”政變,公開背叛孫中山所制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向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進行突然襲擊時,中國共產黨無力組織有效的反擊,遂使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在強大敵人的聯合進攻下歸於失敗。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國共合作破裂後,國內階級力量對比發生急劇變化。國民黨蛻變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政黨,在南京建立起一黨專政的國民政府,對全國進行獨裁統治。為瞭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於1927年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打響瞭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糾正瞭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撤換瞭他的領導職務,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會後,中國共產黨先後領導瞭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其他地區的多次起義。同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經過三灣改編,確立瞭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井岡山創建瞭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黨的工作重點開始由城市轉入農村。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和湘南起義的農軍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井岡山,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清算瞭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同時批判瞭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提出瞭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十大政治綱領,其核心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民主專政。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十幾個省區發動百餘次武裝起義,擴大瞭革命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至1930年,全國紅軍已發展到十萬人,開辟瞭大小十餘塊革命根據地。在毛澤東、朱德等指揮下,多次粉碎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圍剿”,並在鬥爭中逐步形成一整套關於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原則。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政權建設都取得瞭很大勝利。

  在國民黨統治下的白區,共產黨的組織和工人運動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與此同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左翼文化工作者以左聯等組織為核心,開展瞭反對國民黨的文化“圍剿”的鬥爭,鍛煉和培養瞭一大批文化革命戰士。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及時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號召人民進行抗日反蔣鬥爭,開展瞭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和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鬥爭。但是,由於王明推行“左”傾政策,從而喪失瞭組織全國抗日反蔣統一戰線的有利形勢。1933年10月,蔣介石繼續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調集一百萬大軍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瞭第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全面貫徹,造成中央紅軍反“圍剿”的失敗,被迫於1934年10月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統治中央的結果,使革命根據地和白區的革命力量遭到極大損失,紅軍從三十萬人減少到三萬餘人,共產黨員從三十萬人減少到四萬人左右。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使黨中央和紅軍得以轉危為安,開始步入它的成熟時期。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等的指揮下,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甩開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歷盡艱難險阻,跋涉兩萬餘裡,勝利到達陜北。1936年10月,先後由各革命根據地長征北上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地區會師,勝利結束長征,打開瞭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1935年,在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侵略華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嚴重關頭,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呼籲全國同胞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組織統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領導瞭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和由此興起的全國抗日救亡運動。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主張,在全國產生瞭廣泛深刻的影響。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派周恩來等赴西安參加談判,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使國共兩黨再度合作,實現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立即通電號召實行全民族的抗戰。8月,中共中央洛川會議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指針。9月,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根據國共雙方協議,西北紅軍主力和南方各省的紅軍遊擊隊先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路軍和陸軍新編第四軍,分別開赴華北和華中前線抗擊日軍。武裝深入敵後,發動廣大群眾,主要是農民群眾,開展廣泛的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建立瞭許多抗日民主根據地,形成廣大的敵後解放區戰場,鉗制瞭大量侵華日軍,有力地配合瞭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國共產黨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針對國民黨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傾向,實行又團結又鬥爭和以鬥爭求團結的方針。對於國民黨頑固派接連制造的反共摩擦,中國共產黨堅決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反“摩擦”鬥爭,屢次擊敗頑固派的進攻。1941年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堅持革命原則並執行正確的政策,既打退瞭國民黨頑固派這一大規模的反共活動,又維持瞭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大局。在各抗日根據地建立“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等民主改革措施;在國民黨統治區廣泛團結中間階級,對民主黨派和各界民主人士進行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統一戰線工作。接著,領導解放區軍民進行頑強的反“掃蕩”、反“蠶食”、反“清鄉”鬥爭,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精兵簡政。從1942年起,開展整風運動,對全黨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教育,使全黨統一瞭認識,達到瞭空前的團結。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軍民,抗擊瞭半數以上的日軍和絕大部分偽軍,並在鬥爭中發展壯大瞭人民軍隊和各抗日根據地。

  1944年,中國共產黨代表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在全國各階層人民中引起強烈反響。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系統總結黨成立二十四年來領導中國革命的經驗,制定瞭“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對日、偽軍發動全面反攻,與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相配合,迫使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取得瞭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經過八年抗戰,中國共產黨成長為擁有一百二十一萬黨員的全國性大黨,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的發展和壯大。

  全國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內階級關系急劇變化,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歷史性抉擇。中國共產黨以極大的努力和耐心領導全國人民尋求避免內戰、實現和平團結的道路。194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達成《雙十協定》(見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1946年1月,國民黨被迫與中共代表簽署停戰協定;接著,在重慶舉行有各黨派的代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和平解決國內問題的五項協議。但不久國民黨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於1946年6月底,以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發動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挑起瞭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內戰。

  中國共產黨決心以自衛戰爭打敗國民黨的進攻,爭取中國革命的光明前途。為此,制定瞭以建立最廣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統一戰線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為核心內容的軍事原則。戰爭初期,在人民革命力量暫時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采取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主動撤離一些城市和地方,以殲滅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經過一年的內線作戰,用“小米加步槍”相繼粉碎瞭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對陜甘寧邊區及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與人民解放軍的勝利相呼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也日趨高漲,形成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使國民黨當局陷於全國人民的包圍之中。

  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佈宣言,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整黨運動和新式整軍運動,有力地推動瞭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在進行革命戰爭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對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進行多方面的爭取和團結工作,並引導其中的一些人在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中逐步拋棄企圖走“中間路線”的幻想。1948年5月,中國共產黨在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口號中,提出召開新的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中國民主同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等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戰略決戰,至1949年1月,接連取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基本上消滅國民黨軍隊的主力。1949年元旦,中國共產黨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召,針對蔣介石在美國政府支持下發表的“求和”聲明,1月14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宣佈八項和平條件,作為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得到各民主黨派和全國人民的擁護。同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奪取全國勝利的各項方針; 指出在全國勝利的局面下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全會制定瞭全國勝利後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並規定瞭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4月20日,國民黨當局拒絕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21日,毛澤東、朱德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強渡長江,摧毀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23日,占領南京,結束瞭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9月下旬,中國共產黨在北平主持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鬥爭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制定並執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以及一系列的具體政策,從而日趨成熟,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長期革命經驗形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不僅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記錄,而且以其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瞭馬克思列寧主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實行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人民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加強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陸續解放全國大陸和沿海島嶼,建立各級人民民主政權,實現瞭全國范圍(除臺灣及其附近島嶼外)(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的國傢統一和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接收帝國主義在華資產,沒收官僚資本,進行土地改革及其他社會改革運動,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抗美援朝,保傢衛國,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實現瞭國傢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不失時機地領導全國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轉變,並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截至2000年底,中共黨員總數已達6451萬名,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2%。其中女性黨員1119.9萬名,占黨員總數的17.4%;少數民族黨員401.1萬名,占黨員總數的6.2%。

  

參考書目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北京,1987。

 胡喬木:《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人民出版社,北京,1951。

 郝夢筆、段浩然主編:《中國共產黨六十年》,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