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轄市,輕紡工業城市,長江航線重要港口。位於省境中南部,長江中遊荊江河段北岸。面積166平方公裡,人口33.27萬。春秋戰國時,為楚都郢的渡口和港口;宋成為大港市;清因多次水災衰落,但貿易仍較繁榮,有“小漢口”之稱。1895年辟為通商口岸,始建新式碼頭。市區座落於河漫灘上,地勢平坦,海拔28~40米,濱江有荊江大堤和廢棄舊堤,地勢較高;向內高程漸小,為古河道與湖泊的淤塞地。全市地勢較低,全賴高程為46.5米的荊江大堤保護,有“堤城”之稱。沙市港總長122公裡,擁有碼頭61座,3000噸級江輪終年可泊;漲水期可泊5000噸級大輪;上與宜昌、重慶,下與武漢、南京、上海等港均有班輪往來。沙市亦為湖北省及兩湖平原公路網中心,省內第1條地方鐵路──荊沙鐵路(全長81公裡)以此為終點。有民航班機與武漢、長沙、廣州、上海往來。地處盛產糧、棉、油、豬、水產的江漢平原,具有發展輕紡工業的優越條件。包括化纖、棉紡、毛紡、棉織、針織、絲織、毛織和印染的紡織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將近一半。此外有化工、機械、電子、食品等部門。產品工精質優,為全省出口商品生產基地之一。職工人均產值居全國領先地位。市區臨長江,在廢堤上修建的中山路集中較多商店,北京路多機關、大商場、文化娛樂場所,是繁華街道。工業多分佈於郊區。古跡名勝有江瀆宮(一名渚宮)、章華臺舊址、章華寺、孫叔敖墓、張居正墓、萬壽寶塔、烈士陵園、荊江分洪紀念碑、中山公園等。沙市與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江陵城街路相連,共同構成著名荊沙旅遊勝地。

沙市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