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轄市,蘇北新興工業城市。位於省境中部偏北,廢黃河南岸,京杭運河裏運河段流貫市區。轄2區及淮陰、金湖、盱眙、洪澤、泗洪、泗陽、沭陽、灌南、漣水9縣。面積1.9548萬平方公裡,人口988.56萬;其中市區面積347平方公裡,人口43.37萬。淮陰市古稱清江浦,興起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清江浦渠開鑿之後;萬曆十七年(1589)黃河徙草灣新河後,清江浦逐步取代淮安縣新城(古稱末口),成為裏運河漕船盤壩入黃北運和淮鹽向南轉運的口岸。清乾隆二十六年(17661)又遷清河縣治於此。迨海運興起,運河淤塞,漕運廢除;津浦、隴海二鐵路相繼建成通車,鹽運亦趨衰落。1912年改清河縣為淮陰縣;清江浦亦相應改稱淮陰。1951年劃城區和近郊建清江市。此後,市、縣分合多次,清江市、淮陰市名稱屢易。1983年改清江市為淮陰市。原系商業城市,僅有少數工廠和手工業作坊。20世紀50年代以來,逐步建立瞭食品、紡織、化工、機械、電力等工業部門。同時,還結合治淮,大規模整修裡運河(見京杭運河),開挖新航道,興建淮陰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公路網,使淮陰市成為兩淮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水陸交通要沖。市境有中國最大內陸地下巖鹽礦。泗洪縣有彭雪楓烈士紀念館,縣境洪澤湖畔已建鳥類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