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二大河。位於省境東部。唐稱惡溪,後紀念韓愈,改稱韓江。上源由汀江和梅江組成,兩江在三河壩匯合後始稱韓江,由此穿山南下在汕頭附近註入南海,全長約410公裡。汀江源出福建長汀,自北向南流。比降大,流域植被好,故水流含沙量小,水力蘊藏量大。梅江發源於紫金白山、循陰那山脈北麓,從西南向東北流,與韓江幹流成陡折。梅江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河水多沙而混濁,河床淤高,多洪水。梅江最大支流石窟河,源出贛南。韓江在三河壩以上為上遊,下至潮州為中遊,潮州以下進入三角洲河河網地帶為下遊。韓江到潮州分為3支,稱北、東、西溪,分別入海,以東溪為入海主流水道。韓江三角洲以潮州為頂點,西南邊緣在楓江,東南邊緣在樟林和鹽灶,面積約1200平方公裡,是潮汕平原的核心。汀、梅兩江為主要集水范圍,韓江幹流為總排水道。受地質構造控制,左岸支流眾多,流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廣東約占70%,福建占30%,包括福建長汀、武平、上杭、永定;廣東平遠、蕉嶺、梅州、興寧、五華、大埔、豐順、揭陽、揭西、潮州、澄海和汕頭等16縣市。

  韓江發育在北東—南西走向深斷裂基礎上,形成格狀水系。上遊多山地和丘陵谷地,如五華盆地、興寧盆地、梅縣盆地等。群山中多千米高峰,如大悲山、陰那山、八鄉山、銅鼓嶂等。其中銅鼓嶂1560米,為流域的最高峰。上遊曲折多灘,比降大,不利航行,尤以多險灘的汀江為甚。但蘊藏水力資源巨大。中遊水勢增大,流量豐富,潮州以下,河谷寬狹不一,比降緩和,分叉如網,堤圍水塘比比皆是。三角洲以每年約10米的速度向前推進。韓江流域中上遊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增加,河床日高。下遊常釀成水災。4~9月為洪水期,10月至翌年3月為枯水期。韓江徑流雖豐,但分配不勻,航道不深,妨礙貨運。常年可通航20~50噸客貨輪。上連松口、興梅一帶,以三河壩為上遊水陸交通樞紐。下通汕頭、澄海,再經榕江通揭陽、潮陽、揭西等縣,以潮州為中轉站和集散地,下遊水運便利。

  韓江流域基本為人多地少地區,廣東境內尤甚。汀江流域森林廣佈,但輕重工業不發達,梅江流域富產鎢、錫、鉛鋅、煤、鐵和水力資源,丘陵谷地利於農業;下遊三角洲,人口稠密,勞力充裕,為中國著名的糧食和經濟作物高產區,粵東農業精華所在,入海口一帶盛產魚、鹽,工業和手工業也很發達,較大工商業城市有汕頭市、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