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大島,中國地處熱帶的一個大島和最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古稱珠崖、瓊崖或瓊州,位於北緯18°09′~20°11′,東經108°36′~111°04′。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對,西瀕北部灣與越南相望,南臨遼闊的南海和太平洋。南北長約245公裡,東西寬258公裡。面積3.22萬平方公裡。因位於瓊州海峽之南,故名海南島。1987年在批準設立海南省的同時,劃定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

  地質質構造 海南島屬華夏臺背斜。燕山運動時花崗巖廣泛侵入,形成穹窿構造,基本奠定瞭全島地貌輪廓。第三紀末因火山活動,北部形成大片玄武巖臺地。約在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瓊州海峽相對下沉,海南島與雷州半島分離,形成大陸島。在被侵蝕夷平、無玄武巖覆蓋的花崗巖準平原上,第三紀砂巖的平整堆積廣佈,侵蝕後形成坡陡頂平的丘陵。

  地貌 海南島中間高,四周低。地形以山地和臺地為主,從中心向外,山地、丘陵、臺地及平原依次環狀分佈。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約占全島面積25%,100~500米丘陵占10%,50~100米的臺地占47%,5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11.5%,階地和砂地共約占5.5%,河流等占1%。島的北部為臺地和平原海拔多在百米以下,略作波狀起伏,主要由玄武巖、花崗巖和海濱疏松沉積物等組成。臺地上覆有厚層紅色風化殼,且多孤立火山錐,如雷虎嶺、馬鞍山等,共20餘座,海拔一般不超過200米,多保存完整的火山錐和火山口。南渡河中遊及那大和萬寧一帶,侵蝕剝蝕臺地廣佈,上有花崗巖殘山丘分佈。沿海為海拔40米以下的海蝕臺地。中部偏南地區多山地,三列主要山脈呈東北—西南平行排列。山地高度多半在500~800米。島上超過千米山峰81座,6座高出1500米。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第二高峰鸚哥嶺海拔1812米。中部山地周圍低山地帶,錯落分佈許多小型河谷盆地,如萬泉河中遊石壁盆地、南渡河上遊白沙盆地和昌化江上遊通什盆地等。島的南部沿海多花崗巖低山丘陵,部分伸入海中,成為小島和半島。著名的榆林港和三亞港均由半島環抱而成。

  海南島岸線曲折,多港灣,岸線長1477公裡,北段從白馬井到清瀾港為海蝕堆積岸;東南段從清瀾港到榆林港是小港灣式堆積海岸;西南段,由榆林港到白馬井,多為海積階地海岸。近岸有紅樹林和珊瑚礁。

  氣候 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太陽輻射年總量為460~585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時數多在2000小時以上,其中西部沿海最大達2650小時,中部山區較少,約1750小時。年均溫22.5~25.4℃,年均最低溫1~5℃以上。1955年1月極端低溫,定安-0.3℃,儋縣0.8℃,五指山曾結薄冰。10℃以上的活動積溫為8200~9200℃。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是中國降水較多地區之一。降水地區分佈不均,東部2000~2800毫米,西南沿海僅約900毫米。幹濕季節明顯,11月至翌年4月為旱季,降水僅占年總量10~20%,常造成幹旱。常年風大,年均風速約3米/秒。海南島是多臺風地區,素有“臺風走廊”之稱。年均有4次之多。其中75%在文昌、瓊海、萬寧一帶登陸。

  水文 島上河流從中部山地發源,呈放射狀,獨流入海。河流多而短小,共154條。較大的有南渡江、昌化江和萬泉河。河流流量變化急劇,常暴漲暴落。汛期徑流占全年徑流總量80%以上,而枯水期有些河流甚至斷流。水力資源較豐富,全島水力資源蘊藏量99.5萬千瓦,其中3大河流占75%。可開發水力為64.75萬千瓦。島的北部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全島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庫2807座,有效庫容42億立方米,以儋縣的松濤水庫最大。

  土壤與資源 地帶性土壤為磚紅壤,占面積近半,分佈於低丘和臺地上。山地土壤,下部為赤紅壤,上部為山地黃壤等。島西部為紅褐土。沿海以濱海沙土為主。

  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從沿海至高山,相繼分佈紅樹林—熱帶常綠季雨林和熱帶雨林—山地雨林—山地矮林。植物種類成分復雜,層次雜亂,喬木高大,板根和莖花現象普遍,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豐富,植物花期很長。全島維管束植物4200餘種(其中海南特有種約600種),喬木近千種。被列為稀有珍貴材種有花梨(降香黃檀)、坡壘、青梅、子京、母生、艮珠、苦梓、油楠、雞占、胭脂和荔枝等。藥用植物千種以上,如海南粗榧(紅殼松)和嘉蘭(秋水仙素)、海南輪環藤。纖維植物百餘種,各種油料、橡膠、染料植物30多種,糖料和飲料植物10餘種,飼料植物200多種,芳香植物70多種。果樹資源142種,其中野生76種,栽培66種。此外林中富有天然野生種質資源和種質生態型資源,如野生稻、野生茶等。由於長期砍伐,原始森林已為再生林、人造防護林和熱帶經濟作物所代替。橡膠、椰子、咖啡、油棕、香茅、檳榔等遍佈。天然橡膠種植面積約30萬公頃,占中國橡膠種植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產量占全國的80%。海南島水果種類繁多,菠蘿、芒果、菠蘿蜜、荔枝最為著名。

  島上鳥類有344種,獸類77種,爬行類104種,兩棲類37種。主要的動物有鹿、猿、獼猴、麝貓、棕貍、雲豹、獴、獾、水獺、野豬、毒蛇、大蟒蛇、山螞蝗、蝙蝠等。其中稀有的坡鹿、黑冠長臂猿等被列為一類保護動物。在環島的海域裡,魚、蝦、貝藻類多達800餘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者有40餘種。西海岸的白馬井、南海岸三亞和東海岸的清瀾港是3個重要漁港。淺海灘塗面積約2.53餘萬公頃,文昌至崖縣東南沿岸的淺海養殖業發達。

  礦產有50多種,有開采價值的達35種。主有礦產有鐵、水晶石、鈦、獨居石等。鶯歌海盛產海鹽,是中國南方最大鹽場。海南島周圍海域,特別是鶯歌海盆地有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

  人文概況 海南島1990年人口655.62萬,其中黎、苗、回、瑤、壯等少數民族111.38萬,約占總人口17%。少數民族中以黎族最多,達101.95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24.05%。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裡204人。

  海南島沿海有海口、三亞、八所、洋浦、清瀾等港口。島上風景綺麗,名勝古跡較多。海口市的五公祠、海瑞墓,陵水縣的“獼猴天國”南灣半島,三亞市的鹿回頭和“天崖海角”等久已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