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都”,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第2大工業城市,省轄市,晉北門戶和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位於大同盆地西北邊緣,當山西、內蒙古、河北3省區交通要衝,古來即為戰略要地。面積2080平方公裡,人口111.15萬。大同是“塞上古城”,古稱“平城”,北魏曾定都於此,明設大同府,1949年改為大同市。市境三面環山,禦河縱貫南北,中部和東南部為廣闊的大同盆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一般海拔千米以上。主要山地分佈在西南部,可分為3段:北段由雷公山、孤山等組成;中段段為馬武山;南段為七峰山,為大同煤礦主要礦區分佈地。水源主要靠禦河和地下水,在禦河及其支流淤泥河上建有冊田趙傢窯、石傢寨等水庫。氣候冬寒夏涼,年均溫6.4℃,1月-11.8℃,7月21.9℃。溫差較大,冬春多風沙。年降水量410毫米,無霜期129天。礦藏資源豐富,著名的大同煤田面積廣,儲量豐,有可采煤層14層,總厚度達40米以上。此外有石灰石、瓷土、耐火土、磷狀石墨和鋁土等。

  20世紀50年代以前,大同僅有幾座小煤窯和幾個小廠,人口僅11萬。50年代以來改建、擴建和新建瞭許多煤礦和選煤廠,1991年產煤5600萬噸,占山西煤炭總產量的1/4,在中國各煤礦城市中居首位,所產優質動力煤供應中國20多省、市、自治區,並遠銷國外。利用煤炭優勢,還建設瞭大型坑口電站(容量為120萬千瓦的大同二電廠)和大同─北京50萬伏超高壓輸電線。除煤電外,機車、柴油機和水泥生產亦具全國意義。主要煤礦區在大同西南口泉一帶。其他大企業也多在西郊。大同舊城區為商業區,在西門外已建起整齊的新市區。大同為京包和同蒲鐵路的交點,1991年又建成全長895公裡的大秦(大同─秦皇島)鐵路。此外,有貫通省境南北、全長737公裡的大同─運城公路。

大同雲岡石窟

  名勝古跡眾多,馳名中外的雲岡石窟在大同城西15公裡處。市內有結構精巧、中國僅存的遼代木結構建築“上下華嚴寺”,原建於遼清寧八年(1062),重建於金天眷三年(1140)。另有始建於唐的宏偉莊嚴的善化寺、明建九龍壁、觀音堂、興國寺、古樓及“高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等文化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