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戰爭的一次重要戰役。蒙古忽必烈汗(元世祖)採納劉整建策,決定改變戰略,先取襄陽,以滅南宋。宋鹹淳四年(1268),忽必烈命劉整、阿術等率軍圍困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樊)。次年,又派丞相史天澤前往規劃。蒙古軍在襄、樊四周修城築圍,封鎖漢水,控扼水陸要衝;造戰船,練水軍;並屢敗南宋援軍。咸淳六年,李庭芝任京湖制置大使,督師援襄,屢戰不利。襄、樊長期被圍斷援,供餉困難,甚至撤屋為薪,縫紙幣為衣。而宋度宗和權相賈似道卻終日淫樂,無心援救。咸淳八年,李庭芝移駐郢州州(今湖北鐘祥),於襄陽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募民兵,以張順、張貴為都統制。五月,張順、張貴率舟食流而下,轉戰一百二十裡,沖破元軍攔截,於二十五日黎明抵襄。城中聞訊,踴躍振奮。激戰中,張順身被四槍六箭犧牲。張貴入襄後,派人潛回郢州,郢將與之約定派軍駐龍尾洲接應。至期,張貴率軍突圍,近龍尾洲,但郢軍已撤,龍尾洲為元軍所據。宋軍倉卒接戰,大敗。張貴重傷被俘,至死不屈。元軍燒斷襄、樊浮橋,以回回炮等集中攻樊城。咸淳九年正月,樊城被元軍攻破。宋守將范天順力戰不屈,自縊身死;牛富率百餘人巷戰,身被重傷,投火而亡。元軍又攻襄陽。二月,宋將呂文煥以襄陽降元。襄陽和樊城的失守,決定瞭南宋滅亡的命運。

  

參考書目

 黃寬重:《宋元襄樊之戰》,《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周寶珠:《南宋抗蒙的襄樊保衛戰》,《史學月刊》198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