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原為東部鮮卑宇文部的一支(或稱匈奴別種),北魏時稱庫莫奚,居地在弱洛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南)、吐護真水(今內蒙古老哈河)流域,東北與契丹為鄰。以畜牧射獵為生,冬夏遷徙,居氈帳,環車為營。登國三年(388),被北魏攻掠,後入貢於北魏。隋時略稱為奚,分五部(辱紇玉、莫賀弗、契、木昆、室得),各有首領一人,號俟斤(irkin)。阿會氏最強,諸部皆歸之。初臣屬突厥,突厥人稱之為Tatabi。大業中遣使入隋朝貢。貞觀二十二年(648),奚臣臣屬唐朝,唐以其地置饒樂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賜姓李。下置羈縻州九個,亦各以其部落首領為刺史。萬歲通天元年(696),與契丹背唐附後突厥。開元三年(715),復來附唐,唐封其首領李大酺為饒樂郡王,復為饒樂都督,隸營州都督府,以宗室甥女辛氏為固安公主,妻之。720年,大酺與契丹戰,死。其弟魯蘇繼位,襲爵饒樂郡王,唐復以甥女韋氏為東光公主,妻之。726年,改封奉誠郡王。735年,改饒樂都督府為奉誠都督府。奚所屬各部並不統一,與唐的關系也背附不常。自唐至德(756~758)之後,河北地區為藩鎮所據,雙方關系甚為和好,每歲常遣數百人至幽州,亦從中選三五十人至長安朝貢,實際是進行貿易,保持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唐末,奚部勢力漸漸衰落,奚之一部西遷媯州(今河北懷來),於是形成“東奚”和“西奚”。與此同時,契丹勢力崛起,不斷侵掠奚地,俘掠人戶。唐天祐三年(906)十一月,奚部被契丹最後征服。

  遼建國後,仍保存奚為遙裡、伯德、奧裡、梅隻、楚裡五部,號“五部奚”,部設節度使監領。天贊二年(923),又收合流散及隱丁組成墮瑰部,合稱“六部奚”。遼太祖仍保持奚王名號,在朝中置奚王府。遼太宗時,奚王府設宰相、常袞。遼把戰爭中擄掠的一部分人口,遷徙到奚地。於是奚六部地也雜有漢人和其他民族。奚王府官職設有奚六部漢軍詳穩,大約就是管理漢人軍隊的官員。遼聖宗時,一度廢奚王府,又將奧裡、墮瑰、梅隻三部合而為一,另將二尅各分為部,以足六部之數。奚王牙帳故地在土河(即吐護真水)上遊,聖宗於此建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

  遼時奚人一般隨契丹後族,以蕭為姓。奚族與契丹言語相通。最初從事畜牧業,唐時已有農業耕作。遼代奚人的農、牧、獵、手工業都有較大的發展。據王曾《行程錄》記載:奚人既“草庵板屋,亦務耕種”,從事農業生產,也從事畜牧業,“畜牧牛馬橐駝,尤多青羊、黃豕”,還“挈車帳逐水草射獵”,從事畋獵。奚人手工業有礦冶、鍛鐵、造車、制造兵器、編織荊蘺等。

  遼天祚帝時,女真攻遼。金天輔六年(1122),金兵攻北安州(今河北承德西),奚王蕭霞末降。不久奚部節度使訛裡剌也以本部降金。次年,奚王蕭幹(回離保)在箭笴山號奚國皇帝,改元天復,分司建官。蕭幹立國八月,敗亡。金太祖完顏旻先後平定瞭奚族的反抗,以女真貴族撻懶為奚六部軍帥,統治奚人。奚部在金朝被編入猛安謀克。其後,逐漸與女真、漢族融合。

  

參考書目

 楊若薇:《奚族及其歷史發展》,《歷史教學》1983年第7期。

 李涵、沈學明:《略論奚族在遼代的發展》,《宋遼金史論叢》第1輯,中華書局,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