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在今雲南瑞麗縣及畹町鎮等地區,與緬甸接壤。元朝在其地置有宣慰使司。明太祖朱元璋平定雲南後,於洪武十七年(1384)置軍民宣慰使司,以其地部族首領為宣慰使。英宗正統二年(1437)十月,麓川宣慰使思任發叛。由此引發瞭著名的麓川之役。三年冬,思任發略孟養,屠騰沖,據潞江(今雲南騰沖東),自稱滇王。四年春,英宗命鎮守雲南黔國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師討伐,以太監吳城、曹吉祥監軍。大兵至金齒(今雲南保山南),思任發命將斷江立柵而守,明軍初不得渡,後方方政獨率部下渡江擊之,斬三千餘人,又乘勝攻思任發於上江。而沐晟因其未聽節制而拒派援軍,致方政孤軍深入,為伏兵所殺。沐晟率軍奔還,懼罪暴卒。此後,明廷又派沐昂為左都督征南將軍率兵征討。五年七月,敗思任發,任發不得已派人入貢,以為緩兵之計。十二月,廷議麓川事,大學士楊士奇等認為不必大興問罪之師,麓川地方不過數百裡,隻要派軍駐屯於金齒,且耕且守即可。侍講劉球也上疏請罷麓川兵。但其時宦官王振專權,一意孤行,決策派兵征討。兵部尚書王驥逢迎其意,也主張用兵,於是麓川之役再起。六年正月,命定西伯蔣貴為征蠻將軍,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發四川、貴州、湖廣、南京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征討麓川。十二月,思任發渡江逃往緬甸,王驥等班師。七年十月,又命蔣貴、王驥征麓川,大敗叛軍,思任發又逃脫。十年十二月,緬甸將思任發交給明軍,斬首獻於京師。十三年春,為討伐思任發之子思機發,明朝又興兵十三萬征剿。思機發多次遣使入貢謝罪,明軍與思任發少子立約,許其管理部眾,居於孟養,遂罷兵。

  明朝對麓川的多年用兵,造成瞭國傢財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麓川軍民宣慰使司於正統九年改置為宣撫司,治所隴把(今雲南隴川西南),故名隴川宣撫司,成為明廷在雲南設置的三個宣撫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