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的總稱,統領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朱元璋初置統軍大元帥府,後改為樞密院,又改之為大都督府,節制中外諸軍事。洪武十三年(1380)以大都督府權力太大,分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永樂元年(1403),建留守行後軍都督府於北京,後仍分五府,稱“行在”中、左、右、前、後都督府。十八年,定都北京,除“行在”二字,洪熙元年(1425),複稱“行在”。宣德三年(1428),革“行在”都督府。正統六年(1442),複建五府府,無“行在”字。各都督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其屬有經歷司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等。都督初間以公、侯、伯為之,可參與軍國大事;後率以公、侯、伯署府事,同知、僉事參贊軍事。

  五軍都督府分領在京除親軍指揮使司外的各衛所和在外各都司衛所。凡武職世官、流官、土官之襲替、優養、優給等項,所屬皆上報於府,府再轉送兵部請選。選定後,經府下達都司衛所。首領官之選授和給由,皆由吏部。其他如武官誥敕、水陸步騎之操練,軍伍之清勾替補,俸糧、屯費與屯種之器械、舟車,軍情聲息,邊腹地圖文冊、薪炭荊葦諸事,移與相關機構會同處理,各府隻有統兵權,調兵之權在兵部,每逢戰事發生,由皇帝命將為帥,調領五軍都督府所轄衛所之兵佩印出征。軍還即歸印於朝,兵回衛所。可見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已漸縮小,至永樂後已盡歸兵部,時所謂五都督,不過守空名與虛數而已。這是明代加強皇權的重要步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