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各割據政權都城的選擇,反映瞭當時中國各地區政治、經濟中心的承續和變遷。

  唐末朱溫以黃巢部將降唐,唐授以宣武軍節度使,鎮汴州(今河南開封)。此後二十餘年,朱溫以汴州為根據地,兼併瞭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開平元年(907)四月,就在汴州篡唐即帝位,國號梁,史稱後樑,改汴州為東都開封府,原東都河南府(洛陽)為西都,原西京京兆府(長安)稱西京,改府名為大安。汴州是隋唐以來漕運樞紐,至此成為中原地區政權的首都。開平三年正月月遷都洛陽;乾化三年(913)均王友貞以東都留守開封尹即帝位,又以開封為首都,直至龍德三年(923)十月城破國亡。

  同光元年(923)四月,晉王李存勗即帝位於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舊城),國號唐,史稱後唐,以魏州為東京興唐府,以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為西京,以鎮州(今河北正定)為北都真定府。魏州瀕臨永濟渠,為河北平原南部的政治經濟中心,安史之亂後為河北三鎮之一魏博節度使治所;鎮州是河北平原中部的政治經濟中心,為河北三鎮之一成德節度使治所;太原在唐代為北都,是李克用據有河東以來的根據地。同年十月滅後梁,復唐制:以太原府為北京,以長安為西京京兆府;罷北都真定府,復為鎮州;罷東京開封府,復為汴州。十二月遷都洛京(洛陽)。同光三年改東京(興唐府)為鄴都,以洛京為東都。天成四年(929)又罷鄴都。時以東都洛陽為首都,西京長安、北京太原為陪都。

  天福元年(936)十一月石敬瑭於太原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閏十一月入洛,滅後唐,仍都洛陽。天福二年遷都汴州,三年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改東都洛陽為西京,罷原西京為晉昌軍,復建鄴都於廣晉府(上年以興唐府改),北京太原府依舊,時以東京開封府為首都,西京、北京、鄴都均為陪都。

  開運四年(947)正月遼入開封滅後晉,廢東京,降開封府為汴州。同年二月劉知遠於太原即帝位。六月入汴,國號漢,史稱後漢,復以汴州為東京開封府,建為首都。以洛陽為西京,北京、鄴都因襲不改。

  廣順元年(951)鄴都留守郭威滅後漢稱帝,國號周,史稱後周,仍以東京開封府為首都。顯德元年(954)罷鄴都。建隆元年(960)趙匡胤代周稱帝,建立宋朝。乾祐四年(951)原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黃河流域建立的政權,廣運六年(979)為北宋所滅。

  吳[ID=wu_wudai]因唐淮南節度使舊治都揚州。武義元年(919)改稱江都府。次年升昇州(今江蘇南京)為金陵府,天祚二年(936)以金陵府為西都。次年改府名為江寧,此年冬徐知誥受吳禪即帝位於江寧,國號唐,史稱南唐,以江都府為東都。顯德五年(958)江北地入後周,後周復以江都府為揚州。次年南唐主李璟以“金陵去周境才隔一水,洪州險固居上遊”,謀遷都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改洪州為南昌府,建為南都。建隆二年(961)遷都南昌,太子煜留江寧監國。同年璟死,煜襲位於江寧。開寶八年(975)亡於宋。吳越都杭州,號西府,稱越州(今浙江紹興)為東府。閩都福州,龍啟元年(933)升為長樂府。永隆二年(940)後,閩主王氏兄弟爭國,天德元年(943)據有建州(今福建建甌)的王延政另建殷國,三年正月,攻下福州,復國號曰閩,仍都建州,以福州為南都。同年南唐攻下建州,閩亡。前蜀、後蜀均都成都。南平(荊南)都江陵(今屬湖北)府。楚[ID=chu_wudai]都潭州(今湖南長沙),天成二年(927)升為長沙府。保大九年(951)南唐滅楚,次年,朗州(今湖南常德)將領劉言、王逵、周行逢等起兵逐唐兵復有楚地,直至乾德元年(963)湖南首府都在朗州。南漢都廣州,乾亨元年(917)升為興王府。

  五代十國都城的選擇和變遷,反映瞭唐末以後各地區政治、經濟中心的興衰和轉移。以中原而言,長安、洛陽在周秦漢晉以至隋唐迭為首都,但自中晚唐以來降及五代,全國經濟重心逐漸由黃河下遊轉移到瞭江南,軍事上由於主要邊患不再是西北的匈奴、突厥,而變為東北的契丹,河朔的地位日顯重要。統治黃河流域的政權在選擇都城時,必須考慮到便於與這兩個地區的聯系。所以五代擇都,已擯棄長安。五代共五十四年,洛陽為後梁、後唐、後晉三代首都共十九年,開封為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四代首都共三十四年。初期徘徊於洛陽、開封之間三十年,後晉天福三年以後二十餘年終於因開封北控燕趙,南通江淮,水陸都會,資用富饒,地理位置優於洛陽,而被定為首都,並為繼起而完成統一的北宋所沿襲。

  就南方而言,有的地方政權的都城是繼承原來該地區的傳統政治中心。如前蜀後蜀的成都府,南平的江陵府,南漢的興王府等。經割據政權數十年的經營,城市繁榮往往有所發展。有的則由於該地區形勢的變化,政治中心也隨之變遷。如吳越之地唐時分隸浙東、浙西二道,浙東治越州,浙西貞元(785~805)以後治潤州(今江蘇鎮江),唐末錢鏐先據浙西(不全),繼並浙東,故選擇地位適中的杭州為浙西治所,以控制兩浙,入五代遂為國都,經吳越數十年治理,至北宋雄稱為東南第一州,為南宋定都於此奠定瞭基礎。楊吳都城揚州,隋唐時為長江下遊第一都會。五代時南北分裂,劃淮為界,揚州失去南北水運樞紐的地位,又因臨近敵境,不利固守。故掌握楊吳實權的徐溫先於天祐五年(908)遣養子知誥經營“龍蟠虎踞”的六朝故都昇州,十四年親自移駐其地,使之成為楊吳境內實際政治中心。溫死,知誥嗣位,仍鎮金陵(後改名江寧)。昇元元年(937)徐知誥(即李昪代吳,建立南唐,即以此為都。楚都長沙府歷來為湖南地區的政治中心。唐末又於朗州置節度使,五代初為楚所並,但在楚境內一直成為另一政治中心。南唐滅楚後至宋平湖南十餘年間,湖南的首府遂移在朗州。閩都福州是福建地區的傳統政治中心,也是唐安史之亂後福建觀察使或節度使的治所。閩亡前夕一度出現福(州)、建(州)即閩、殷二政權的對立和統一,後仍以閩為國號而都建州之局,這隻是一種極短期內的變態。南唐滅閩後,閩地三分,南唐得建、汀,吳越得福州,而泉、漳為當地人留從效、陳洪進所有,稱清源軍、平海軍,至太平興國三年(978)始納土歸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