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視滿族興起的東北為“龍興之地”的禁區,在封禁地區修浚邊壕,沿壕植柳,謂之柳條邊。又名盛京邊牆、柳城、條子邊。順治康熙年間(1644~1722)先後修建柳條邊於遼河流域和今吉林部分地區。禁止民人越過邊牆打獵、放牧和采人參。遼河流域的柳條邊,南起今遼寧鳳城南,東北經新賓東折而西北至開原北的威遠堡,又折而西南至山海關北接長城,周長一千九百餘裏,名為“老邊”,也稱“盛京邊牆”。又自威遠堡東北走向至今吉林市北法特,長六百九十裏,名為“新邊”。老邊自威遠堡至山海關關的西段,歸盛京將軍管轄;自威遠堡至鳳城南的東段,歸盛京兵部管轄並受盛京將軍兼統。新邊則歸寧古塔將軍(後改吉林將軍)管轄。在交通要道處初設邊門二十一,後減為二十。其中較著名的有九官臺邊門、威遠堡邊門、鳳凰城邊門等。每邊門常駐官兵數十人,稽察行人出入。清王朝設置柳條邊的目的是保持滿族傳統習俗並壟斷東北特產等經濟利益,康熙中葉以後,從關內到關外偷采人參、墾荒種田的人越來越多,清廷禁令形同虛設。鴉片戰爭後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