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以後駐守京師、陪都(間或軍事重鎮),綜理軍、政、民、財的高級官員。古代帝王出巡或親征時,以大臣輔太子(或親王)留守京師,或稱留守,或稱留臺,或為居守,無固定名稱。隋煬帝楊廣時,始於重要軍事地點置留守,留守遂成為官名。唐太宗李世民攻高麗,以房玄齡為京城留守,蕭瑀為東都留守。其後,唐高宗李治常來往於長安洛陽之間,他在洛陽時,則於長安置西京留守,在長安時,則於洛陽置東都留守。武後長駐洛陽,西京留守遂為常設;唐玄宗李隆基長居長安,東都留守亦為定職。開元十一年(7723)以太原為北都,以太原尹為留守,少尹為副留守,合東都、西京共稱為三都留守。留守主要負責守衛京、都,兼理軍、民、財務。唐中葉以後,宰相被罷免後常為東都留守,實不問事。五代以後,宋、遼、金、元、明五朝,均在陪都設置留守,以地方行政長官兼任,職掌與隋唐留守略同。唯明中都、興都留守僅為防護皇陵而設。清代盛京將軍亦相當於歷代陪都留守。民國初年,一度設南京留守,旋即廢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