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1934年蔣介石在江西發動的五次大規模“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的戰爭。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發動武裝起義,創立工農紅軍,在江西、福建及鄂豫皖等地建立瞭大片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的戰鬥力不斷增強,政治影響不斷擴大,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的統治。因此,蔣介石征服瞭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內部軍事反對派後,即調轉兵力開始瞭大規模“圍剿”中國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戰爭。1930年2月上旬,蔣介石親自組織“圍剿剿”中央蘇區。他設立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以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兼行營主任,指揮十萬軍隊,用“長驅並進”的戰術,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建立瞭八百裡的弧形圍攻線,分路進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12月30日,第九路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率第十八師由龍岡向五門嶺前進,遭紅軍攻擊,師部及第五十二、五十三兩個旅戰至黃昏被全殲,張輝瓚也被生俘。第五十師聞訊後,急由源頭向東韶撤退,又被紅軍殲滅一個多旅。其餘各師紛紛退卻。第一次圍剿戰爭宣告失敗。

  1931年4月,蔣介石發動第二次“圍剿”紅軍的戰爭。他以軍政部長何應欽兼任南昌行營主任,指揮二十萬軍隊,改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分兵四路進攻江西寧都等地。1931年5月16日,第五路軍的第二十八師和四十七師一個旅在由富田向東固前進時遭紅軍襲擊,經一晝夜激戰,大部被殲,殘部逃向水南。接著,北撤的第四十三師、西援的第二十七師一旅、據守廣昌的第五師和在建寧的第五十六師,也在紅軍的攻擊下,先後失敗。半個月自西向東五戰皆敗,被殲三萬多人,何應欽逃回南京。第二次軍事“圍剿”又被粉碎。

  1931年7月,蔣介石親自出任總司令,發動第三次“圍剿”紅軍的戰爭。他調集三十萬兵力,包括五個師的精銳部隊,聘請德、日、英國軍事顧問隨軍指導,采用“長驅直入”的戰略,分兵兩路展開鉗形攻勢:以何應欽為前線總司令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七個師從南城方面進攻;以陳銘樞為右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七個師從吉安方面進攻。左翼集團軍的第十四、十一師長驅直入,攻占黎川、廣昌、寧都等地後,企圖與紅軍主力決戰。紅軍采取避實擊虛、乘退追擊的戰術,拖敵於疲憊不堪之中;8月,先後在蓮塘、良村、黃陂使敵第四十七、五十四、八師遭到殲滅性打擊。9月3日,在廣州宣佈反蔣的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出兵湖南,蔣介石下令“圍剿”部隊撤退,紅軍乘勝追擊,在老營盤和方石嶺殲其第九師一旅和第五十二師全部,共殲滅國民黨軍三萬餘人。第三次圍剿戰爭又告失敗。

國民黨軍隊“圍剿”紅軍時修築的碉堡

紅軍粉粹四次“圍剿”後舉辦機槍手訓練組,畢業時朱德親臨講話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從1932年6月起對紅軍發動第四次“圍剿”。他調集六十三萬兵力,自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坐鎮武漢親自指揮,先以主力二十四個師零五個旅進攻鄂豫皖和洪湖地區的紅軍,解除紅軍對武漢的威脅。1933年1月底,蔣介石親赴南昌,決定采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2月到3月,又分兵三路進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以陳誠指揮的中路軍十二個師為主力,向廣昌進攻,第五十二、五十九師深入宜黃地區時遭紅軍攻擊被殲大部,第十一師在草臺岡被圍殲大部,第九師突圍時被殲一部。其餘各師乃退向黃陂、宜黃。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軍事“圍剿”被粉碎。

  1933年9月,將介石調集一百萬軍隊、二百架飛機,向紅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瞭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戰爭。他先開辦瞭廬山軍官訓練團,對中初級軍官進行政治軍事輪訓;又從國外購買瞭大批新式武器;然後采用“層層築堡、逐步推進”的戰術,分兵三路向贛南進攻。先占黎川,打開瞭根據地北面的門戶。由於掌握中國共產黨領導權的“左”傾教條主義者采取消極防禦戰略,與“圍剿”的軍隊打拚消耗的陣地戰,使紅軍傷亡很大,廣昌等地先後被占,根據地逐漸縮小。紅軍奮戰一年,仍未能打破“圍剿”,被迫於1934年10月退出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於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蔣介石以巨大的代價沒能達到消滅紅軍的目的。

  

參考書目

 李新等主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1卷,軍事科學出版社,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