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闊臺

  大蒙古國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正妻孛兒臺所生第三子。又譯兀窟、月古歹、月可臺、月闊歹、斡歌歹等。從青年時代起,窩闊臺便跟隨成吉思汗征服漠北諸部,在與克烈部王汗的戰爭中,力戰負傷。1211年,從成吉思汗伐金,領兵分掠雲內、東東勝、武、朔諸州。1213年蒙古軍分三道南下,與術赤、察合臺率右軍,盡破太行山東西兩側諸州郡。成吉思汗分封諸子,窩闊臺所得的封地在葉密立、霍博之地(今新疆額敏、和佈克賽爾二縣境)。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前,窩闊臺被確定為大汗繼承人。西征中,成吉思汗命窩闊臺與術赤、察合臺圍困訛答剌城。城破後,他領軍赴撒麻耳幹,與成吉思汗會合。在進攻玉龍傑赤城的戰役中,成吉思汗派他調協其兄術赤與察合臺兩軍,統一指揮,終於取勝。然後他至塔裡寒與成吉思汗合軍,進擊札闌丁至於申河(印度河)。1227年,隨成吉思汗征西夏。1229年,成吉思汗死後第三年,經蒙古諸王貴族的忽裡臺選舉,窩闊臺即大汗位。即位後,強化瞭國傢機器,提高瞭大汗權威。始創朝儀,制定瞭皇族諸宗王見大汗時的跪拜禮節。再次頒行大札撒(法令),確定牧民賦額。始置倉廩,確立驛站制(見驛傳)。任契丹人耶律楚材掌領漢人賦稅,牙老瓦赤掌領西域賦稅。1230年,在漢地設置十路征收課稅使,推行丁稅、地稅法。賦稅制度的推行征收得大批金帛,使窩闊臺開始信任耶律楚材等儒士大夫,采用漢地傳統制度,以改進統治。1231年,窩闊臺與弟拖雷分道伐金,由西京(今山西大同)下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從白坡渡河,與順漢水下繞至鈞州(今河南禹縣)的拖雷軍會合。留兵圍困汴京(今河南開封),然後北返。1233年,任宣差勘事官阿同葛等清查、登記中原戶口。同年,又在燕京創立國子學,選派蒙古子弟學習漢文。1234年滅金後,窩闊臺召集諸王貴族大會,進一步申明條令,對參加大會、宮禁出入、行軍紀律及有關竊盜等方面都增加新的規定。命失吉忽禿忽擔任中州斷事官,負責清查、登記中原漢地人戶。1235年再次召集大會,分遣諸王拔都及皇子貴由、蒙哥大舉西征;皇子闊端與闊出分道攻南宋;唐古征高麗。窩闊臺則留居蒙古本土,縱情享樂,創建和林城,建造萬安宮。1236年,完成中原漢地的戶口清查、登記工作,窩闊臺把其中的大部分人戶分賜諸王、貴戚、斡魯朵為封戶。用耶律楚材建議,行“五戶絲制”(見科差),規定受封的諸王投下在所分封的州郡設達魯花赤,但收租則由政府設官吏負責,再頒賜封主,非奉詔不得擅征兵賦。1238年,考試中原諸儒生,中試者編入儒戶籍,其中部分人被任為本貫州縣議事官。同年,又在漠北築圖蘇湖城,作迎駕殿。1240年,廢除瞭失盜的官物責令當地人民代償的規定。當時地方官府和人民因應付上司的征斂急需,多向回回富商告貸,每年利息便相當於本金,名為“羊羔息”。窩闊臺接受漢人官僚的建議,以官物代償陳債;並規定利息累增,至相等於本金為止,不許超過。又檢查、登記諸王大臣所俘男女。在窩闊臺統治的十三年中,除瞭在軍事上繼續進行擴張之外,在政權建設、增頒法令、確定賦稅、建立驛站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他開始在漠北建設城市,在缺水處鑿井,都對草原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他任命牙老瓦赤治理中亞地區,依靠耶律楚材等治理漢地,都收到瞭較好的效果。因此,《元史》說在他的統治下,“量時度力,舉無過事,華夏富庶,羊馬成群,旅不齎糧,時稱治平”。但在他的晚年,任命一些回回人統治漢地,奧都剌合蠻為提領諸路課稅所官,牙老瓦赤主管漢民公事,耶律楚材等漸遭排擠,統治又趨混亂。窩闊臺性喜奢豪,揮霍無度,嗜酒。1241年十一月,暴死。後追上廟號為太宗。因窩闊臺在蒙古歷史上首稱合罕(qaḥan,大汗),故元代詔令、公文中“合罕”(又譯哈罕、恒罕)一詞習慣上便是他的專門稱號。他有後妃多人,子七人。第二皇後脫列哥那,蔑裡乞氏,在窩闊臺死後稱制,攝理國政(124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