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用新式機器鑄造的銅質硬幣。採用銀元的形制,中間無孔。俗稱“銅板”。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廣東首先開鑄銅元。每枚重二錢,正面內緣鑄有“光緒元寶”四字,外緣左右鑄滿文“寶廣”,外緣上下是漢文“廣東省造每百枚換一圓”,背面中央是蟠龍花紋,外緣上下鑄有英文KWANGTUNG ONE CENT(廣東一分)字樣。此後,圓形無孔的銅元逐步取代瞭傳統的圓形方孔的製錢。

  清末銅元可分為“光緒元寶”和“大清銅幣”兩大類。後者為宣統統年間所鑄。錢面中央鑄“大清銅幣”四漢字,內嵌一小字代表省名或地名,上端有“大清銅幣”滿文,兩側為年份。邊緣中間分列“戶部”二漢字,上端為“當制錢×文”。錢背中央鑄蟠龍,上端鑄“××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er Coin(大清帝國銅幣)”字樣。根據1905年頒佈的《整頓圓法章程》規定,清末銅元的面額為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等,即分別換制錢一至二十文。銅元的金屬成分為銅95%、鉛5%,或銅59%、鉛40%、錫1%。二十銅元重庫平四錢,當十重二錢,當五重一錢,當二重四分。五等銅元中,以當十銅元最為通行,約占各種銅元總額的97%左右。

光緒元寶

大清銅幣

  新鑄銅元制作整齊精巧,初時頗受大眾歡迎。由於當時鑄造當十銅元一枚,成本隻需制錢六枚,大利所在,各省紛紛設局購機開鑄。1903~1908年,各省所鑄銅元已達一百二十億枚以上。巨額銅元泛濫市面,一方面很快地將制錢驅逐出流通領域,同時也引起瞭銅元的貶值。1902年在上海,銅元與銀元的比價為八十比一,至1911年(宣統三年)降為一百二十三比一。

  1914年,北洋政府公佈《國幣條例》,確立瞭銀本位制,銅元的法償能力遂正式受到限制,定為輔幣。但是由於北洋各地軍閥濫鑄銅元輔幣,銅元的重量、成色、板別非常混亂。至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以後,銅元的面額成色才趨劃一,舊銅元多被銷毀禁絕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