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實行府兵制時統率府兵,守衛京城的軍事機構。北周武帝時,設置司衛、司武官,統率府兵宿衛宮禁;又有武候府,統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這是分置諸衛,統率軍府宿衛的始創。隋初沿北周之制,設置十二府以統率禁衛之兵,此即十六衛的前身。十二府是:左右衛府、左右武衛府、左右武候府、左右領左右府(簡稱“左右領”或“領左右”府)、左右監門府和左右領軍府。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將十二府增改為十二衛四府,合稱十六衛府或十六府(後人習慣上也稱十六衛)。其十二衛為:左右翊翊衛(原左右衛府)、左右驍(騎)衛(開皇十八年設置的左右備身府)、左右武衛(原左右武衛府)、左右屯衛(原左右領軍府),左右候衛(原左右武候府)和左右禦衛(新置);四府為:左右備身府(原左右領左右府)和左右監門府(依舊名)。十二衛統府兵,四府不統府兵。唐初沿襲開皇舊制,仍稱十六府。龍朔二年(662)唐高宗改百官名時,始正式定稱為十六衛,但各衛之名常有變更。唐代十六衛,一般指左右衛、左右驍(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除監門衛與千牛衛外,其他十二衛都分領諸軍府到長安上番宿衛的府兵。這就是創自北周後期,發展到隋唐而形成完整的以衛統府的禁衛軍制度。

  衛府制的建立,是北周武帝和隋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它將禁兵和府兵系統融合為一。這種衛(府)既是府兵的基層組織──軍府(見折沖府)的統率機構,也是掌管京城宿衛的機構。其長官直接向皇帝負責,但職掌又各不相同。隋初十二府中,僅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候六個府統領府兵宿衛。煬帝時,則由十二衛統府兵宿衛京城;左右備身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監門府分掌宮殿門禁。十二衛所統之兵稱外軍,各有軍號如下:驍騎(屬左右翊衛)、豹騎(屬左右驍衛)、熊渠(屬左右武衛)、羽林(屬左右屯衛)、射聲(屬左右禦衛)和幍飛(屬左右候衛)。此外,左右翊衛又兼領內軍。內軍指左右翊衛下屬的親、勛、武三侍(隋初為親、勛、翊三衛,唐代同隋初)統轄的五軍府和另屬東宮的三衛三府之兵,均由高官子弟充當。

  唐代承襲隋代以衛統府(軍府)之制,十六衛中,除左右金吾衛掌宮中及京城警備,左右監門衛掌諸門禁衛,左右千牛衛統率千牛備身等為皇帝侍從儀衛外,其餘諸衛分掌五府之內軍和諸折沖府之外軍番上宿衛京城。此十二衛之名雖與煬帝時十二衛有異而軍號不變。十六衛都在宮殿之南,唐代稱為南衙軍,與守衛皇宮北門、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組成的所謂北衙軍,分掌禁衛。

  各衛府的長官設置,前後略有不同。隋初十二府中,除左右監門府各設將軍、郎將,左右領軍府各設長史、司馬外,其餘八府均設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下屬有長史、司馬、參軍、行參軍等。煬帝十六衛府中,十二衛各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下屬略同隋初,僅無司馬;左右備身府各設備身郎將一人、直齋二人;左右監門府則各設二郎將。唐十六衛均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中唐以後,又有上將軍一人,為衛之長),下屬有長史、參軍、中郎將、郎將等。

  與十六衛機構、職能相類似的是負責東宮(太子宮)宿衛的十率。隋初十率是左右衛率、左右宗衛率、左右虞候率、左右內率和左右監門率。其長官,除左右虞候率為“開府”外,其餘均為“率”與“副率”。十率中左右內率及左右監門率不領府兵。唐代也有十率,但習慣上隻提統領府兵的六率,其府名與軍號是:左右衛率(超乘)、左右司禦率(旅賁)和左右清道率(直蕩)。六率所領之兵也分內軍(東宮親、勛、翊三府)和外軍(折沖府)。

  

參考書目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第六章,中華書局,北京,1963。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第四、五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唐長孺:《唐書兵志箋正》卷1,科學出版社,北京,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