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雜傢著作。《漢書·藝文志》雜傢有“《屍子》二十篇”,班固自註:屍子“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劉向《荀子書錄》說屍子著書“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術”,似曾有法傢傾向。《隋書·經籍志》雜傢記載:“《屍子》二十卷、目一卷。梁十九卷。秦相衛鞅上客屍佼撰。其九篇亡,魏黃初中續。”可見原書在三國時已亡佚一半,所以黃初(220~226)中才續補瞭九篇。《後漢書·宦者呂強傳》李賢註說:“(佼)作書二十篇,十九篇陳道德仁義之紀,一篇言九州險阻、水泉所所起也。”這裡說十九篇陳道德仁義,顯然與劉向《別錄》所說的商鞅師屍佼的思想不合。隋唐以來流傳的《屍子》,雖非漢以前《屍子》之舊,卻反映瞭魏黃初中人續補的內容。這個本子到宋代又已亡佚,宋末王應麟所見《屍子》隻存一卷。唯《群書治要》中尚殘存十三篇佚文。清代輯《屍子》的有許多傢,《心齋十種》本為惠棟輯,任兆麟補輯。《平津館叢書》本乃章宗源輯,孫星衍補輯。《湖海樓叢書》本為汪繼培輯。《屍子》佚文的思想兼宗儒、墨、名、法、陰陽,的確算是雜傢。但書中保存先秦《屍子》的多少內容,難於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