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5月29日,梁啟超為抵制擁有國會多數議席的國民黨,在袁世凱支持下聯絡共和、民主、統一三黨組成的資產階級議會政黨。1913年4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在北京正式開幕,國民黨獲得多數議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梁啟超為對抗國民黨,遂在袁世凱支持下,加緊推行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合併計畫。16日,三黨黨員在北京舉行聯誼會,梁啟超、孫武、湯化龍、王賡(揖唐)等三黨要人均出席,一致要求為取得國會多數議席,務必容忍與犧牲各方小意見小問題,速求合併成功。25日,三三黨正式簽定合組進步黨協議書。5月29日,舉行全體在京黨員大會。宣佈正式成立進步黨。

  進步黨設本部於北京。選舉黎元洪為理事長,梁啟超、張謇、伍廷芳、孫武、那彥圖、湯化龍、王賡、蒲殿俊、王印川為理事。阿穆爾靈圭、馮國璋、蔡鍔、程德全等二十三人為名譽理事。其本部下設政務、黨務兩部,分別由林長民、丁世嶧任部長。它遵循梁啟超制定、袁世凱批準的組織原則,以舊立憲黨和舊革命黨中的變節分子為中堅。其支分部遍及全國各省區和府廳州縣,大多數相應由共和、民主、統一三黨支分部改組而成,也有少數是本部特派員在各省區地方當局支持下建立的。鑒於國會大選時華僑失敗的教訓,它還專門派出特派員前往南洋群島各華僑集中地發展組織,以爭取海外華僑政治、經濟上的支持。

1913年5月29日,進步黨在北京磨盤院舉行成立大會時合影

  進步黨宣佈其黨綱為:①取國傢主義,建設強善政府;②尊人民公意,擁護法賦自由;③應世界大勢,增進平和實利。黨綱裡雖包含有反映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的“法賦自由”、“平和實利”等內容,但最根本的是第一條。實際是要建設一個抵禦“暴民專制”的政府。為此,它極力為袁世凱制造的宋教仁血案和違法簽訂的善後借款合同辯護。並支持袁發動戰爭,消滅南方各省的國民黨軍事力量。二次革命爆發後,它作出以下議決:①起草《咨請政府征伐叛徒建議案》;②同意由熊希齡代替趙秉鈞組閣,以鞏固中央政府;③取消發表討袁通電的程德全、陳炯明名譽理事資格。該黨幻想依靠袁世凱,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1914年初,袁世凱相繼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後,進步黨開始有限度地抵制袁世凱的專制獨裁統治。它首先要求袁世凱務於年內召集國會、以民選機關制定憲法和繼續采用內閣制,並嚴厲譴責袁世凱制定的《中華民國約法》假總統政治之名,行獨裁政治之實。它批駁袁世凱的尊孔復舊違背世界潮流和中國民心。它還堅決抵制袁世凱解散政黨的陰謀。1915年袁世凱帝制活動公開化以後,進步黨發生嚴重分化。王印川等人公開聲明贊成帝制,梁啟超、蔡鍔等人則聯合以黃興為代表的國民黨溫和派和唐繼堯等西南地方實力派,於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發動和領導護國戰爭,武力反對洪憲帝制。1916年7月護國戰爭結束後,進步黨分組為以湯化龍為首的憲法研究會、以梁啟超為首的憲法研究同志會及以孫洪伊為首的傾向國民黨的韜園系。至此進步黨的歷史宣告結束。

  進步黨雖一度擁袁,但不是袁世凱的禦用黨。它在維護共和,反對帝制復辟方面,起瞭重要的組織和領導作用。

  

參考書目

 李新、李宗一主編:《中華民國史》第2編第一卷(1912~1916年),中華書局,北京,1987。

 李育民:《進步黨述論》,《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