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物料徵調方式的合稱,指歲辦、額辦、採辦。明代皇室的日用消費品,按“任土作供”原則,每年由產區進貢物料,以供皇室,稱歲辦;許多物料設有定額,按定額征解、造辦,稱額辦;當進貢的物料不能滿足需求時,由官府出錢購買,送京供用,稱採辦。明初,尤其在太祖時期,皇室生活上尚較節儉,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刺激瞭統治集團的貪欲,其腐朽性日益加深,生活上更加荒淫無度,便運用皇權,派出宦官四出採辦,大肆搜刮,擾民極大。明代皇室的揮霍大致始於英宗朝,中經憲宗、武宗宗兩朝,到世宗和神宗時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明代掌管三辦事宜的機構是工部四司(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以及內府監、局,即宦官二十四衙門(見明代宦官),酒膳珍饈則掌於光祿寺。歲歲采辦,常派專使,最為民害。所需物品數額日益增多,天順時,僅光祿果品物料即增舊額四分之一,而正德時每日、每月給宮中進奉的供應物品又數倍於天順時。皇室的消費欲無限膨脹,歲辦自然遠遠超出土產范圍,而原有定額更不敷需求,於是明中葉以後,本折兼收,采辦益繁,始而召商置買,由官府出錢召商人承辦,實際上不給錢或給錢很少,商人多因此賠累破產。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朝政府核編商人,然後按照編定的名單攤派采辦,此即僉商采辦。萬歷年間,商人不堪賠累,競相逃匿。明朝政府因之又僉京師富戶為商承辦,令旨一下,中僉者如同赴死,紛紛重賄求免,而官府勾緝如奸盜,商民苦不聊生。明神宗朱翊鈞貪財好貨,中使四出,巧立名目,百般搜刮,興三大殿之工,采辦楠杉木料,費銀九百三十餘萬兩,全部征之於民間,而歲辦金珠寶石,更不遺餘力。三辦進一步加深瞭人民的苦難,嚴重阻礙瞭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