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後十年間,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措施。當時習慣稱為“新政”。它的歷史背景是:①義和團運動後,帝國主義列強採用扶植清政府“以華治華”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變它的無能狀態;清政府也企圖以此取得列強對它的支持。②清政府自感面臨統治危機,需要加強本身統治能力。③《辛醜合約》簽訂後,全國人民對清政府的不滿和反抗日益發展,清政府需要採取對策。④清朝統治集團中,在義和團運動後頑固派失勢,洋務派佔據上風。

  11901年1月29日(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頒發上諭,命各省督撫及政府大員議奏,“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當興當革當省當並,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精。”在當時的筆記、報刊、奏折中,通常稱清廷此舉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辦政務處,作為清朝中央政府推動“新政”的專門機構。以後陸續頒佈各種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滅亡。

  編練“新軍” 新軍是相對於清朝舊有軍隊而言。它用西方營制編成,以洋操訓練,使用洋槍洋炮,要求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軍官則由國內外近代軍事學堂畢業生擔任。

  1894年冬,清政府命胡燏芬在直隸(今河北)馬廠編練“定武軍”,次年轉往小站練兵。隨即由袁世凱接辦,改稱“新建陸軍”,約七千人。同時,又有張之洞在湖北編練的“自強軍”。1901年以後,“練兵”成為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當年下諭停止武科科舉考試。命各省籌建武備學堂,並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1903年,清朝中央政府設練兵處,任慶親王奕劻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各省設督練公所,為中央及地方編練“新軍”的領導機構。1904年,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袁世凱練成“北洋常備軍”三鎮,成為以後北洋軍閥的基礎。1905年6月,清政府將“常備軍”改稱“陸軍”,統一全國番號,“北洋陸軍”練成六鎮,1906年11月,清政府改兵部為陸軍部,將練兵處並入,統率全國“新軍”,並將北洋六鎮中四鎮的指揮權收歸陸軍部。1907年8月,陸軍部奏準《全國陸軍三十六鎮按省分配限年編成辦法》,命各省加快編練。至清朝覆亡,實際共練成十四鎮,又十八個混成協,又四標以及禁衛軍一鎮,共約十六萬人。

  籌餉 《辛醜條約》後,清政府財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狀況日益嚴重,因此,將“籌餉”與“練兵”同作為“新政”的核心任務。內容包括:①增加稅種,如增開印花稅、房捐、鋪捐等。各地更任意增設,名目繁多。②提高稅率,如鹽斤加價,茶、糖、煙、酒厘金再加三成等。各級官吏也任意增收。③將各地庫存以及各項“陋規”收歸清朝中央政府。④允許地方官自籌稅收。

  廢科舉、辦學堂、獎遊學 1901年9月14日,命令將各省書院中屬省城者改為大學堂,屬各府者改為中學堂,強調“教法當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1902年頒佈《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又頒佈《重訂學堂章程》,規定各級學堂章程及管理體制。1905年9月2日,命令自明年起停止一切科舉考試,結束瞭中國延續一千餘年的科舉取士制度(見科舉制)。12月6日,在中央政府成立學部。據當時官方記載,1910年全國學堂有兩萬四千六百九十六處,學生有一百三十多萬人,初步建立起包括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各級,文、法、理、工、農、醫、軍事以及巡警各學科的近代教育體制。另外,1901年9月11日,命各省選派留學生出國,並準許自費留學,以後陸續頒佈有關遊學及獎勵章程。這時以留日學生人數最多,1905年曾達八千人。

  改革官制、整頓吏治 清政府為瞭提高中央至地方的行政效率,對原有機構進行瞭一些改變、裁減和合並。如1901年7月撤銷原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設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11月,命令軍機處,外務部、吏部、學堂照舊;巡警部改民政部,戶部改度支部,兵部改陸軍部(將練兵處、太仆寺並入 ),刑部改法部,大理寺改大理院,工部、商部改並為農工商部,設郵傳部,理藩院改理藩部;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入禮部。1907年4月,將盛京將軍改為東三省總督,設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巡撫。7月(六月)命各省將按察使改為提法使,增設巡警道、勸業道,留兵備處,設審判廳。

  振興商務、獎勵實業 1904年,公佈《商律》(部分)、《公司律》、《商會簡明章程》,並先在京師設立商會。1905年,頒佈《商標註冊試辦章程》、《重訂開礦暫行章程》、《獎勵公司章程》、《改訂獎勵華商章程》、《試辦銀行章程》、《農會簡明章程》等。1907年,設立郵傳部交通銀行,1908年2月公佈《大清銀行則例》,將原戶部銀行改為大清銀行,並先後對著名工商界人士給以名位榮譽。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後為維護其封建統治,迫於國內外形勢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過在當時民主革命高漲的條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觀上對傳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對發展工商業起瞭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則激起人民反抗,擴大瞭清政府與漢族官僚之間的矛盾,客觀上促進瞭辛亥革命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