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世紀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語的部落。又譯乃馬、乃滿、迺蠻、奈曼、奈蠻、耐滿。相傳乃蠻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區,其族源可能同唐代南下的黠戛斯人有關。許多學者認為,《遼史》所載粘八葛,《金史》所載粘八恩,都指的是乃蠻。遼道宗壽隆三年(1097),粘八葛首領禿骨撒與蒙古草原的阻卜、梅裏急(元譯蔑裏乞)部長同來貢方物。遼亡,耶律大石自立為王,率眾經乃蠻部西行,於是乃蠻附屬於西遼。金世宗大定十五年(1175),粘八恩君長撒裏雅寅特斯與康裏部長孛古遣使來朝,請求上納納西遼所發牌印,歸附金朝,接受金的牌印。伯希和認為,粘八葛或粘八恩是腭音很重的契丹人對乃蠻一詞的讀法。

  《史集》記載,起初乃蠻境內有別帖乞和乃蠻兩個近鄰的突厥部落。別帖乞比克烈和乃蠻更強,後被乃蠻所並,成為乃蠻的屬部,稱為別帖乞乃蠻或別帖乞乃蠻萬戶。乃蠻也因此成為蒙古高原諸部中“國大民眾”、勢力最強的大部。他們遊牧於大阿爾泰山及其周圍廣闊的地域內,東面與克烈部為鄰,南隔沙漠與畏兀兒相望,西到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與康裡人接壤,北抵阿雷和撒剌思河(今鄂畢河上遊支流)地區,毗連吉利吉思之境。

  最早見於記載的乃蠻國君是納兒黑失·太陽及其弟亦難赤汗。亦難赤汗又稱亦難赤·必勒格·卜古汗。他曾發兵助王罕之弟也力可哈剌攻王罕,奪取克烈部眾給也力可哈剌。亦難赤汗死,其二子不和,終於導致分裂。次子拜不花繼承其父太陽汗位;長子稱不欲魯汗,避居於黑辛八石(又譯乞則裡八寺海,今新疆吉力庫勒和佈倫托海)周圍的山地,自成一支,稱為“古出古惕乃蠻”。

  乃蠻當時已脫離瞭原始的部落階段,具有簡單的國傢機構。其國君專稱為太陽汗。太陽(Tayang)一詞來源於漢語的大王,可能是乃蠻首領從遼朝得的“北面屬國職名”。卜古(bügü)、不欲魯(buyiruq,又譯盃祿,唐譯裴祿、梅祿、密祿,義為大君)則是借用突厥、回鶻的汗號和官稱,其他王室和部將的名字也都是突厥語詞,可見乃蠻主要是繼承瞭突厥、回鶻的文化傳統。乃蠻國傢機構中通用畏兀兒文字,“出納錢谷,委任人才,一切事皆用”畏兀兒字金印“以為信驗”。基督教聶思脫裡教派在乃蠻得到廣泛的傳播,但巫術仍是乃蠻統治者控制人民的手段,傳說乃蠻某個國君可以同時統治凡人和精靈,還說不欲魯汗有“使神巫,祭風雪”的法術。

  乃蠻雖因國君兄弟的分裂而大為削弱,但仍是兩股強大的勢力,曾分別與克烈和蒙古進行過多次相互掠奪的戰爭。1203年,成吉思汗滅克烈部,造成對乃蠻的直接威脅。1204年春,太陽汗進兵杭海山(今杭愛山),糾集被成吉思汗戰敗的各部殘軍,討伐蒙古,成吉思汗起兵迎敵,大戰於納忽山崖,乃蠻軍大敗,太陽汗負重傷而死。成吉思汗追擊至按臺山(今阿爾泰山)前,征服瞭太陽汗的乃蠻部眾。

  太陽汗之子屈出律逃往不欲魯汗處。1206年,蒙古軍又向不欲魯汗駐地兀魯塔山進發,當時不欲魯汗正在莎合水(今蒙古科佈多河上遊索果克河)附近圍獵,倉卒應戰,兵敗被俘。依附於不欲魯汗的屈出律和蔑裡乞部長脫脫逃往也兒的石河(額兒齊斯河)流域。蒙古軍從阿來嶺(今蒙古賽留格木嶺烏蘭達巴山口)越過按臺山,在不黑都兒麻河(今蘇聯哈薩克額爾齊斯河支流佈赫塔爾馬河)擊潰乃蠻和蔑裡乞軍,脫脫被射死,屈出律逃往西遼。

  屈出律被西遼皇帝直魯古所接納,娶直魯古女為妻,並放棄基督教而改宗佛教,逐漸博得瞭直魯古的信任。屈出律到葉密立、海押立和別失八裡等地,收羅瞭許多逃亡的乃蠻殘部,自成一支勢力,同花剌子模算端摩訶末等一起叛遼。1211年秋,屈出律伏兵將直魯古擒獲,奪取瞭西遼帝位,尊直魯古為太上皇。屈出律取得統治權後,對企圖擺脫西遼壓迫的屬部加強鎮壓。他殺害瞭阿力麻裡的首領斡匝兒汗,派兵進入可失哈耳和斡端等地,連年毀壞當地的莊稼,將士兵分駐居民傢中,迫使人民放棄伊斯蘭教改宗基督教和佛教。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別征西遼,屈出律當時在可失哈耳,聞訊西逃至巴達哈傷的撒裡渴兒(Sariq-köl)地區,被蒙古軍擒斬於山谷中。

  乃蠻滅亡以後,人民被分配給蒙古諸王和那顏為奴,部分人逃往中原,參加瞭完顏陳和尚的忠孝軍,與攻金的蒙古軍作戰,“每戰則先登陷陣,疾若風雨”,十分勇敢。屈出律的後人成為答魯乃蠻氏,其中一支後人在元朝作官。

  

參考書目

 拉施特著,餘大鈞等譯:《史集》第1卷,第1、2分冊,商務印書館,北京,1983。

 P.Pelliot et L.Hambis,Histoire des Compagnes de Gengis-khan,Leiden,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