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之戰。因戰地在商末國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北),故名。

  商王朝自成湯建國,共傳位十七世、三十一王。至末君紂王時,統治集團日益腐敗,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尖銳。商紂王不僅生活極度奢侈,而且剛愎自用,專斷偏聽,遠賢用奸。他濫施刑戮,王族重臣也在所難免,導致眾叛親離。在方國關係上,又和戰失策,傾力於對東夷的戰爭,以致窮兵黷武,勞民傷財。這時西方周人乘機坐大,步步進逼,使商腹背受敵。

  周季歷、文王兩代,交替使用武力擴展與睦鄰政治,力量不斷發展。文王時已“三分天下有其二”,直至把幹戈深入到商朝腹地。周文王死後,其子武王秉承遺志,於即位的第二年(前1027)進軍孟津(今河南孟縣),大會“八百諸侯”,確立瞭伐紂大同盟。二年後,武王率領以周軍為主的諸侯大軍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方國軍隊,於一月出發,自孟津(一說汜水)順利渡過黃河。二月甲子日凌晨,周軍出動戰車三百、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在牧野佈陣誓師,並以呂尚為前鋒,沖向商軍。商王倉促調集的大軍多由奴隸和東夷戰俘組成,剛一接戰,就“倒戈”起義。周軍直驅商都,紂王退走宮內自焚。統治達六百年之久的商王朝終於為周王朝所取代。

西周早期青銅器──利聕

利聕的銘文拓片中關於甲子牧野之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