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伊斯蘭教教徒的譯名,又作謀速魯蠻、沒速魯蠻、鋪速滿,波斯語musulmān的音譯,即阿拉伯語Muslim(穆斯林 )。元代漢文文獻中通常將西域各族木速蠻稱為回回。但回回之名有時也被用於稱呼信奉其他宗教的西域人,如稱猶太人為“術忽回回”等。

  元朝境內的木速蠻,大部分是蒙古西征以來從中亞、波斯各地所俘的工匠和其他平民,先後簽調來的軍隊,入仕於元朝的官員和學者,以及來中國經商因而留居的商人;小部分是唐宋時期寓居中國的大食、、波斯人的後裔。蒙古西征中,每克一城,照例都要括取工匠和俘掠婦孺為奴,僅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蘇聯土庫曼庫尼亞·烏爾根奇),被遷往東方的工匠就超過十萬人,撒麻耳幹城(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被俘工匠也達三萬人。還有許多青壯年被簽為軍隊,充當前鋒,有不少人隨蒙古軍東來。這些被迫東遷的中亞人多數是木速蠻。木速蠻商人素以善於經商聞名,早在蒙古興起以前,他們就經常來往於蒙古高原和西域、中原各地,操縱瞭遊牧民與農業地區間的貿易。成吉思汗建國後,許多木速蠻商人投充蒙古貴族的“斡脫”,替他們經商、放債牟利。1218年,成吉思汗命諸王、大臣各派部屬二三人組成瞭一支四百五十人的大商隊,赴花剌子模貿易,成員全是木速蠻。隨著蒙古對西域諸國的征服和驛道的設立,東西交通更加便利,蒙古統治者對西域商人又給予種種優待,因此元代來中國經商的西域各地木速蠻商人遠較前代為多。

  木速蠻在元代屬色目人的一種,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蒙古統治者為防制漢人、南人,重用色目,許多木速蠻上層人物成為蒙古國和元朝的高官顯宦。著名者如花剌子模人牙老瓦赤,從窩闊臺汗末年到蒙哥汗時代(除乃馬真皇後稱制期間外)一直擔任統轄中原漢地的札魯忽赤(漢稱燕京行尚書省事);大商人奧都剌合蠻以撲買中原課稅,被窩闊臺任命為提領諸路課稅所官;世祖時的賽典赤父子、阿合馬,武宗至仁宗時的合散(一譯阿散)、泰定帝時的倒剌沙、烏伯都剌等人,都位至丞相、平章,掌握朝廷大權。在其他中央衙門和地方政府中擔任要職的為數更多。至元二年(1265)元朝定制:以蒙古人任各路達魯花赤,漢人任總管,回回人任同知;五年,下令革罷漢人任達魯花赤者,但回回人已任的仍舊;次年又規定,準許任用回回、畏兀兒等色目人為達魯花赤。以鎮江路為例,世祖至文宗時期的二十一任達魯花赤中,有回回五人;所屬錄事司和各縣達魯花赤中,回回居三分之一左右。

  木速蠻商人在元朝的國內外貿易中勢力尤大。他們的活動地域遍及全國各地,且深入至極北的吉利吉思、八剌忽(在今貝加爾湖地區)等部落。元人說,其“大賈擅水陸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專其膏腴”。據中統四年(1263)的戶口登記,中都(後改大都)就有回回人戶二千九百五十三戶,其中多是富商大賈勢要兼並之傢。在泉州、廣州、杭州等對外貿易港口城市,唐宋以來就有不少大食商人寓居,入元以後,由於元朝統治者倚重木速蠻商人經營海外貿易,他們的勢力更盛。泉州大食人蒲壽庚南宋末任市舶提舉,叛宋降元後,官至中書左丞,為福建行省長官;其子蒲師文任宣慰使左副元帥,父子世掌市舶,富貴冠一時。蒲氏女婿回回富商佛蓮,擁有海舶八十艘,傢產僅珍珠就有一百三十斛。元朝皇室常以虎符、圓牌、驛傳璽書授予木速蠻商人,遣他們赴西域各國購買奇珍異物;他們販運來奇珍異物上獻後,又索要巨額“回賜”價值,稱為“中賣”,成為元朝財政的一項沉重負擔。

  從中亞、波斯各地遷來的大批木速蠻工匠,被編入元朝政府或諸王貴族所屬的工局,從事紡織、建築、武器、造紙、金玉器皿、釀酒等各種行業的勞作。他們生產的“納失失”(波斯語nasij,織金錦緞)最著名,是縫制元朝宮廷宴饗禮服“隻孫服”的主要原料。專門織造納失失的蕁麻林(今河北張傢口市西洗馬林)匠局,就是窩闊臺汗在位時以回回人匠三千戶所置,其中大部分是撒麻耳幹人;同時設置的弘州(今河北陽原)納失失局,領有西域織金綺紋工三百餘戶,教習從中原各地簽括來的工匠織造納失失。元世祖時,伊利汗阿八哈遣來的回回炮匠阿老瓦丁、亦思馬因等,所造回回炮(拋石機)能發射一百五十斤重的巨石,比中國原有的拋石機優良,於是元朝政府從全國各地簽括匠人,成立回回炮手軍匠萬戶府,在他們指導下制造、使用回回炮。西域木速蠻工匠的遷入,促進瞭中西手工業技術的交流和元代手工業的進步。

  元代是中國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重要時期,入居的木速蠻對元朝文化的發展作出瞭很大貢獻。一方面,他們帶來瞭伊斯蘭國傢的天文學、醫學、地理學、建築術、文史、音樂等多方面的科學文化成就,更加豐富瞭中國文化。天文學傢札馬魯丁應忽必烈之召東來,撰進萬年歷,並制造瞭一套西域天文儀器。元朝政府特立回回司天臺,掌觀測衍歷,以札馬魯丁為提點,集中瞭一批木速蠻天文學傢在其中工作。由於元代全國各地都有許多木速蠻居民,回回歷也成為元朝通行的歷法之一。在元朝宮廷和民間都有不少木速蠻醫生,用他們本國的醫術和所謂“回回藥物”治病,常有奇效,被稱為“西域奇術”。元朝中書省禮部屬下設有常和署,專一管領回回樂人,回回樂也成為中國音樂一個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木速蠻人久居中國,學習漢族文化,出現瞭許多傑出的學者、文學傢和藝術傢,如贍思、薩都剌、高克恭、丁鶴年等,他們的作品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之一。

  木速蠻移民入居元朝後,仍世代保持伊斯蘭教信仰及其制度和習俗。元朝統治者對各種宗教采取兼容政策,因其俗而治其民。根據成吉思汗的“札撒”,給予伊斯蘭教掌教人員答失蠻等以免除賦役的優待;伊斯蘭教的禮拜寺(mesjid,元代音譯密昔吉,俗稱回回寺),和佛寺、道觀一樣得到政府的保護。木速蠻的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都不受限制。元朝政府設置“回回哈的司”(哈的,qaḍi,阿拉伯語,伊斯蘭教法官稱號),掌管木速蠻的宗教事務及刑名、詞訟諸事,使自治其徒。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即位後,罷回回哈的司屬,規定“哈的大師止令掌教念經,回回人應有刑名、戶婚、錢糧、詞訟並從有司問之”。天歷元年(1328),因木速蠻大臣倒剌沙等擁立泰定帝子,與元文宗對抗,文宗下令罷回回掌教哈的所,並命各地追究倒剌沙的同黨,木速蠻勢力受到一次較大打擊。但不久文宗即詔諭中外:“凡回回種人不預其事者,其安業勿懼。”可見這隻是一次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不涉及宗教或民族鬥爭。元末來中國旅行的摩洛哥人伊本·拔圖塔報道說,當時中國每城都有木速蠻的居住區,各有一主教(Shaikhal-Islam)總管有關教民的一切事務,一“哈的”掌審判(大概木速蠻們自相訴訟仍由哈的決斷是非);各地木速蠻都在自己的居住區建有禮拜寺,以為祈禱之所。據至正八年(1348)中山府(今河北定縣)《重修禮拜寺記》碑文載,當時“回回之人遍天下”,近而京城,外而諸路,其寺萬餘“。木速蠻移民散居在中國各地,編入當地戶籍,另為一類,通稱回回戶。元朝政府規定,除答失蠻等掌教念經者外,一般回回民戶,需與其他民戶一樣負擔賦役。回回人長期與漢族人民相處,經歷數代,受到漢文化日益深刻的影響。他們習漢語,讀儒書,並仿效漢人的姓氏名號定姓立名,自元中葉以後逐漸普遍。但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他們仍保持自己的宗教習俗,世代不易,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居民,後來形成為中國的回族。

  

參考書目

 志費尼著,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0。

 Henry Yule,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London,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