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年,秦相國呂不韋組織門下學者集體編纂的雜傢著作。亦稱《呂覽》。成書於秦王政八年(前239),時當秦統一六國前夕。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計二十餘萬言。該書宗主道傢,取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舍其消極避世的成分,兼采儒、墨、法、兵諸傢之長,初步形成瞭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等各方面內容的理論體系。作者意在綜合百傢之學,總結歷史經驗,為行將出現的統一全國的專制中央政權提供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案。該書提出的“法天地”、“傳言必察”、““疑似必察”、“別宥”等思想,和適情節欲、運動達鬱的健身之道,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它還保存瞭許多舊說佚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價值。但書中宣揚瞭天人感應等迷信思想,又因出於眾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也有未能融會貫通的地方。司馬遷在《史記》裡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並列。東漢高誘曾為其作註,認為該書“大出諸子之右”。《漢書·藝文志》將該書列入雜傢,此後不少儒傢學者以其“雜”而不予重視。《呂氏春秋》註釋本有清人畢沅《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