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兵書之一。又名“太公六韜”。由《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部分組成,故名。《隋書·經籍志》題為“周文王師薑望撰”。薑望即西周開國功臣呂尚,在古籍中又被稱作太公望或太公。全書用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問的形式寫成,文辭淺近,與殷周遺文風格相去甚遠。書中詳論騎兵戰術,而騎兵作為一個新兵種,到戰國時才興起。其他如將相分職、國君避正殿以禳災兇、侈談王道霸業等,都不是戰國前應有之事。舊題薑望撰,顯然出於後人依託,不足憑信。<

  《六韜》雖然不是殷末周初作品,但至遲在戰國後期已經問世。《莊子·外篇·徐無鬼》中已見《六弢》之名,“弢”、“韜”音義並同。《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當包括《六韜》。1972年出土的銀雀山漢墓竹簡有一部分抄錄瞭《六韜》,殘存內容大多與今傳本《文韜》、《武韜》、《龍韜》中的相應篇章符合。說明此書在西漢前期已廣為流行,可以推斷是戰國時熟習兵學的謀臣策士雜采周王室文獻、各種兵傢言,並結合自己的心得陸續編撰而成,很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以後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曾有改訂挪移,增刪潤色,但基本內容變化不大。該書在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編定《武經七書》時又作瞭一次全面修訂,今傳本即元豐改定本,共六十篇。此外,銀雀山竹簡本、《群書治要》摘錄本、敦煌遺書伯3454號《六韜》殘卷及唐宋類書和某些史傳、古註中還保留著相當數目的佚文,可以從中窺見元豐以前《六韜》原本的大致面貌。

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六韜》竹簡(部分)

  《六韜》在先秦兵傢著作中篇幅最長、內容十分豐富。《文韜》、《武韜》主要講政治戰略,所體現的思想兼有儒、道、法、縱橫諸傢的特色;《龍韜》以下四部分,則涉及軍隊的編制、裝備、軍令、軍紀、人才選拔、練兵方法、官兵關系、兵種配合、通訊聯絡、後勤供應以及不同條件下應采用的各種戰術。對突圍戰、圍攻戰、攻堅戰、防禦戰、埋伏戰、奔襲戰、山地戰、林地戰、水澤戰、夜戰、車戰、騎戰、步戰、火攻等不同的戰法都有具體論述,而且較《孫子兵法》、《吳子》、《尉繚子》等書為詳,可以稱作中國早期的一部兵學大全,是古代軍事科學的寶貴遺產。

  從西漢開始,《六韜》就盛行於世。唐以後論兵者多引其說。宋編入《武經七書》,頒於武學,更成為武職人員的必讀之書,在歷史上曾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從宋明至晚近,也有學者認定它是一部偽書而多有詆毀。晚清學者譚獻指出《六韜》雖不是太公所作,卻無疑是一部重要古籍。它保存瞭許多古制古言,後世兵傢傳授或有損益,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價值。此不失為持平之論。

  

參考書目

 張心澂:《偽書通考·子部·兵傢》,商務印書館,北京,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