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電子電腦採集、存儲、加工和傳輸會計資料的總稱。亦稱“電子電腦會計”,簡稱“EDP會計”。

  沿革 從歷史上看,處理會計資料的技術手段經歷瞭手工處理、半手工、半機械化處理、機械化處理和電子化處理等幾個發展階段。電子化處理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一些發達國傢。最初是由電子電腦類比人的手工操作,主要用來處理那些數量大、計算簡單而重複多的會計事項,多採用批次處理方式。以後進入建立獨立立的會計數據處理系統階段,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應用的范圍不斷擴大,由單純模擬手工操作的事後核算,轉變為處理進行經濟預測、決策、分析、控制所需要的復雜會計數據,由簡單地對初始信息的加工轉變為創作新的信息。數據處理方式除批處理外,更多地采用實時處理。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計算機和現代化通訊技術的結合,實踐中出現瞭電子計算機網絡化和軟件方面數據庫的應用,一些發達國傢的企事業單位建立起由電子計算機處理的全面管理信息系統,會計信息作為一個子系統納入全面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中,共享系統中所有各方面的信息,會計數據處理電算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要求 實現會計數據處理電算化要做到:①全部會計事項都編成輸入數據;②會計數據處理系統化;③選擇一種計算機可以接受的語言,用以編制指揮計算機處理會計數據的各項程序;④在計算機系統內設置各種文件,以存儲和匯總各種會計數據;⑤將會計數據處理結果,定期或實時輸出,打印成帳表資料,以滿足內部管理和對外提供會計報表的需要;⑥輸入、存儲、加工和輸出會計數據都采用電子設備。

  作用 實現會計數據處理電算化,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會計數據處理的質量,及時、準確地提供會計信息;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展會計數據處理的領域,及時、準確地處理在手工操作下難以處理的復雜數據。這樣,既可以在經營管理中廣泛地應用現代數學方法,提高其科學水平;又可以把會計人員從加工處理初始信息的大量重復性簡單勞動中解脫出來,使之從事具有開拓意義的創作新信息和利用信息進行經營管理的工作。實現會計數據處理電算化,對傳統的會計帳務處理程序進行根本性的改革,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在中國,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管理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子計算機正逐步被應用於會計工作中去,特別是微處理機應用得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