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以本國為基地、跨國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為主的資本主義大銀行。少數最大的跨國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處於壟斷控制的地位。它們多數屬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壟斷資本集團,是當代國際貨幣運動的主要承擔者。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相比,這些銀行無論在地區分佈上或者在經營方式上,都有瞭顯著的不同。“跨國銀行”這個名稱也是60年代以後才被廣泛使用的。

  產生和發展 資本主義國傢的銀行起源於從事貨幣兌兌換業務的商人,銀行的跨國經營則是隨著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確立和世界市場的開拓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早在14世紀到16世紀意大利商人就曾充當瞭國際金融活動的重要角色。17世紀以後的國際銀行業務則是隨著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的海外殖民地的擴大和國際貿易活動的增長而開展的。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制度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壟斷成瞭這些國傢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銀行由普通的中介企業變成瞭萬能的壟斷者。英國、荷蘭、法國以及後來的德國等都在國外,特別是在所屬殖民地建立瞭廣泛的銀行網,以推動其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列寧說:“金融資本的密網,可以說是真正佈滿瞭世界各國。在這方面起瞭很大作用的,是設在殖民地的銀行及其分行”(《列寧選集》第2卷,第787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經濟實力地位發生瞭明顯的變化。美國成瞭超級大國,英、法等國相對削弱,帝國主義殖民體系趨於瓦解,原來為宗主國壟斷的封閉市場走向開放,新興的第三世界國傢正在努力發展民族經濟,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鬥爭。與此同時,戰後科技革命大大提高瞭世界生產力水平,特別是交通電訊的飛躍發展,使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空前增長,國際金融活動也有瞭新的方式和內容,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跨國銀行就是適應這樣的政治經濟形勢而成為當代國際經濟活動中重要角色的。

  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國外銀行網的形成,是進入60年代以後才形成的。戰後初期,西歐處於經濟恢復階段,無力對外擴張;到60年代,許多銀行才走向國際化。在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的形勢下,英、法等國原殖民地銀行有的退出,有的改組,有的被新獨立的國傢實行國有化瞭;而美國的銀行鑒於20年代至30年代海外經營的失利,直到50年代後期才大舉向海外擴張;聯邦德國和日本由於戰敗損失,也是在60年代才重建國外分支行和附屬機構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跨國銀行網已密佈於資本主義世界。據1980年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的調查,1975年和1978年經營存款並在五個和五個以上國傢擁有多數股權的分支附屬機構的跨國銀行有84傢,其中美國22傢,英國、日本各10傢,法國7傢,聯邦德國、加拿大各5傢,意大利、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各4傢,比利時、瑞士、荷蘭各3傢,另有8個國傢和地區各有1傢。這84傢銀行1978年在國外共有分支行附屬機構4333個,其中46%分佈在發達國傢,53%分佈在發展中國傢和地區,分佈在社會主義國傢的很少。分支行和附屬機構最多的是美國三傢銀行,即美洲銀行公司、城市銀行公司和大通曼哈頓銀行公司,它們的國外分支附屬機構均在200傢以上。

  戰後各國跨國銀行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在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國跨國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其他發達國傢的銀行活動主要局限於較大的金融中心。進入70年代後,西歐經濟共同體國傢和日本的銀行也都極力開展國際銀行業務向外擴張,與美國銀行激烈地爭奪市場,從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形成瞭三個主要勢力集團。近十年來顯著的變化是美國銀行的實力相對下降瞭,而日本銀行的資產額與存款額都有較大的增長。

  迅速擴展的原因 跨國銀行國外分支網迅速擴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根本上說,戰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空前增長,國際間經濟往來顯著增多,客觀上需要有大批的金融機構從事國際資金融通和資本籌集工作。同時,隨著戰後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新發展,跨國銀行業務也有瞭新的內容,不再局限於存款、放款、匯兌、信托、證券發行等傳統項目,還增加瞭一系列的“非銀行業務”,以適應工商企業、政府機關等方面的需要。至於直接促使跨國銀行在60年代後迅速發展的因素,主要是:①戰後工礦業跨國公司積極向國外擴張,在世界各地設立分公司、子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組織生產、銷售,迫切要求銀行為它們的跨國經營服務,銀行本著“跟隨顧客的原則”,必然要擴大其海外營業網,以適應這種發展的需要,並可謀取最大限度的利潤。②1958年西歐國傢取消瞭外匯管制,在國際間恢復瞭自由兌換,資本自由轉移,隨之出現瞭歐洲美元市場,到60年代發展成為歐洲貨幣市場,而且逐步擴大到北美、加勒比海地區和遠東地區,積聚瞭資本主義世界最大量的貨幣資本,吸引瞭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參加,出現瞭一大批專門經營這類業務的“歐洲銀行”。③在資本主義世界除瞭少數原有的金融中心外,又出現瞭許多新的金融中心。這些都是跨國銀行開展業務和各國壟斷資本集團從事國際壟斷競爭活動的據點,跨國銀行的營業網就是以這些金融中心為重點而向世界各個角落擴展的。④戰後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有瞭進一步的發展,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傢所推行的貨幣政策和管理金融機構的政策,直接或間接地鼓勵、支持瞭跨國銀行的對外擴張。有些國傢的銀行在國內經營受到本國法令的限制,在國外則可以逃避管制;有些國傢對本國銀行開展國外業務給予多方面的資助,有的銀行還受政府的委托經辦資金調撥業務,或者為瞭適應海外駐軍或對外經濟援助的需要而在國外增設分支機構。

  主要業務 當代跨國銀行在國外經營的業務主要有:①消費者銀行業務,向個人或傢庭經營小額貸款;②商業銀行業務,主要是向工商企業、跨國工礦業公司或政府經營巨額貸款;③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業務,向其他銀行或金融機構投放,承保證券發行或長期投資;④為國際貿易提供資金,安排出口或進口信貸;⑤財務管理業務,經辦外匯市場交易,國際現金管理,充當投資代理人等。還有戰後大大發展起來的所謂“非銀行業務”,如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代理業務、咨詢業務、旅遊業務、信息情報業務等。少數最大的跨國銀行提供的“全面服務”項目達六七十種,被稱為“金融銀行”。

  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戰後跨國銀行的迅速發展,已使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巨大變化,當前在資本主義世界已形成瞭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世界性金融市場。它們憑著現代化的電訊設備和交通工具,與其他金融機構密切配合,把重要的金融中心聯接起來,提供各方面的服務,推動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對世界經濟發展起瞭重要作用和影響。但當前還是少數國傢的少數跨國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處於壟斷控制的地位,它們通過多種渠道,攫取豐厚的利潤,特別對於發展中國傢來說,它們的中間剝削成瞭發展中國傢的沉重負擔。它們通過資本的借貸活動把金融資本的統治關系伸向世界各地,成為國際壟斷資本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擴張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