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搆和子公司、從事世界規模的生產、銷售或其他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國際性壟斷企業。它們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壟斷資本集團在現代條件下進行資本輸出和對外經濟擴張的重要工具。

  詞源和特點 20世紀60年代以後,“跨國公司”、“多國公司”、“國際公司”、“環球公司”、“宇宙公司”等類名稱經常在西方報刊出現。1974年8月,聯合國經濟及社社會理事會通過決議,統一使用“跨國公司”這一名稱。關於跨國公司的定義,國外尚無確切定論。國際上一般都以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決議為準,即凡是在兩個或更多國傢裡控制有工廠、礦山、銷售機構和其他資產的企業,統稱為跨國公司。蘇聯學者則稱跨國公司為跨國壟斷組織或現代國際托拉斯和康采恩。

  跨國公司跟生產過程都在本國進行,原料不同程度來自國外,產品隻有部分在國際市場銷售的一般壟斷企業不同。也跟由幾個國傢同一行業的大型壟斷企業為瓜分世界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通過締結各種國際協定而組成的國際壟斷同盟有所區別。跨國公司把再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分佈於世界各地,在國際金融市場和所在國籌措資金,利用當地資源和勞動力進行生產,直接在當地市場銷售產品或轉銷其他國傢和地區;其活動范圍從國際流通領域擴展到國際生產領域,並涉及到整個再生產過程,從而體現瞭壟斷資本向更高程度的國際化發展。

  產生和發展 跨國公司是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產物。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壟斷統治形成和巨額資本輸出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一些壟斷企業就開始在國外投資進行生產,發展成為早期的跨國公司。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福特汽車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德國電氣公司等。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跨國公司的數目、規模和國外投資分佈地區繼續擴展,但基本上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規模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程度。因而國際卡特爾仍是當時帝國主義國傢從經濟上瓜分世界的普遍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尤其是美國的跨國公司,獲得瞭空前迅速的發展。這首先可以從它們對外私人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上體現出來。據統計,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對外私人直接投資累計總額由1960年的580億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約6000億美元。隨著對外私人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數目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世界經濟中一股強大的勢力。據統計,跨國公司的總數由1968年的7276傢增加到1977年的10727傢,所屬國外子公司由27300傢增加到82266傢。1948年,美國資產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跨國工業公司隻有12傢,1982年增加到256傢。1976年,全世界跨國公司的生產總值約占當年資本主義世界全部國民生產總值的1/5,其國外子公司的總銷售額達8300億美元,幾乎相當於當年資本主義國傢出口總額的1/4。同時,跨國公司在經營方式、組織管理體制、投資分佈等方面也表現出新的特點。例如,強調從“全球戰略”出發安排企業的經營活動;在經營管理上高度集中統一和在企業所有權上靈活多樣;投資行業以石油業和制造業為主,日益向新興工業部門發展;投資地區除瞭加緊向亞、非、拉美國傢進行擴張外,向工業發達國傢的投資也有增加的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有其深刻的經濟和政治原因,主要有:

  ①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生產和資本的更高度集中,壟斷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國內市場相對狹小,剩餘價值的實現發生困難。這樣,大量過剩資本必然轉向國外尋找出路,以壟斷原料來源,擴大商品銷售市場,從而獲取高額利潤。這是戰後跨國公司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②戰後科學技術有瞭巨大發展,出現瞭許多新興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精密儀器工業等。這些部門產品品種繁多,工藝技術復雜,質量要求嚴格,以致任何壟斷企業,甚至任何國傢都不可能在所有產品和所有生產階段上擁有最優越的技術和經濟條件。這就促使各國壟斷企業跨出國界,實行國際范圍內的生產專業化和分工協作,以降低生產成本,達到獲取最大利潤的目的。戰後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增長最快的,就是在這些生產新產品、采用新工藝的新興工業部門。

  ③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經濟實力對比發生瞭明顯的變化,各國壟斷資本集團爭奪世界市場和投資場所的鬥爭加劇,對跨國公司的發展和地區分佈產生瞭重大影響。戰後初期,美國壟斷資本憑借其政治、軍事和經濟實力上的絕對優勢,急劇擴張到一些石油和礦產資源豐裕的發展中國傢。50年代後期,在西歐共同市場成立前後,美國制造業壟斷企業又大舉湧向西歐,以投資代替出口,力圖擴大並保持其國外市場。進入60年代後,隨著西歐和日本經濟實力的增長,這些國傢的跨國公司也迅速發展,不僅在發展中國傢跟美國跨國公司展開瞭激烈的爭奪,而且逐步向美國擴大投資。它們彼此互相滲透,在許多行業中形成瞭多頭角逐的局面。

  ④戰後時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有瞭進一步的發展,采取瞭各種措施,直接推動跨國公司向國外擴張。例如,政府對工礦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或對私人企業進行改組合並,以增強實力,從事對外擴張;利用對外“援助”,大搞國傢資本輸出,為跨國公司提供有利的投資條件;利用國傢財政撥款進行科學研究和試制,對企業設備更新、采用新技術實行補貼,以增強它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對跨國公司從國外取得的利潤給予減稅或免稅待遇;提供優惠信貸,鼓勵它們在國外進行投資或再投資;對跨國公司的投資承擔風險,或采用立法手段來保證其國外投資的安全。所有這些,都對跨國公司的發展起瞭重要的推動作用。

  ⑤戰後,亞、非、拉美地區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殖民地、附屬國紛紛獨立,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趨於瓦解。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為瞭維護壟斷資本的海外利益,繼續使第三世界各國成為其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基地,不得不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鼓勵和支持跨國公司在亞、非、拉美地區投資,把它們作為控制和剝削這些國傢的工具。

  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跨國公司由於規模巨大、資金雄厚、技術先進,以及其遍佈世界的生產、銷售和科研機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瞭深刻的影響。

  第一,跨國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資本主義世界生產的發展,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傢來說,這種作用是兩方面的:①跨國公司通過對外投資,匯回瞭巨額利潤,對本國資本積累規模的擴大,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都起瞭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跨國公司還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瞭本國所需的重要資源,開拓和確保瞭國外銷售市場。②跨國公司在發達國傢之間的相互滲透對所在國經濟的發展也起瞭一定的推動作用。特別是戰後美國跨國公司在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活動,對這些國傢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和發展,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業領域的擴大,都起瞭不同程度的作用。對發展中國傢來說,跨國公司在這些國傢的直接投資,在客觀上部分地解決瞭它們資金不足和技術落後的困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產業技術的改造和民族經濟的發展。

  但是,由於跨國公司從本身的利益出發,以追逐最大利潤為目標,來安排總公司和各分支機構的經營活動,從而不可避免地使公司的利益與其本國的公眾利益和所在國的民族利益發生各種矛盾和沖突。在本國,主要是導致國內投資減少,引起生產停滯和工人失業等後果。至於與所在國民族利益的矛盾沖突,其范圍則廣泛得多。主要表現在:①跨國公司的投資規模、資本有機構成、經營方針和工業區位都未必符合所在國經濟發展的需要。②跨國公司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很容易控制所在國的某些關鍵工業部門,使這些國傢的經濟發展受到牽制。③跨國公司將大量資金在各國間頻繁轉移,使所在國國際收支的平衡和匯率的穩定經常遭到破壞。④跨國公司按照自定的“全球戰略”安排進出口貿易,以及為瞭逃稅和避免其他風險在公司內部實行轉移定價,使所在國蒙受各種損失。⑤跨國公司把那些勞動密集型、能源消耗多、污染嚴重的產品或零部件轉移到發展中國傢進行生產或加工,在這些國傢中造成瞭一系列不良後果。尤其是少數跨國公司在所在國進行的各種違法活動,甚至對這些國傢的主權和民族獨立造成瞭威脅。

  第二,跨國公司促進瞭國際貿易的擴大。跨國公司不僅把大量的商品和勞務直接投入國際市場,而且向國外的子公司輸出各種機器設備,擴大瞭本國的出口。同時,跨國公司還采取在各國子公司之間分工制造零部件、集中裝配、定向銷售的經營方針,造成國際間各種零部件、半成品以及成品的相互往返運輸,進一步增大瞭世界貿易量。

  第三,跨國公司加劇瞭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跨國公司除需要將其手中的大量閑置資金存放在國際金融機構以獲取利息或準備進行再投資外,還需要從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措更多的資金以及在各地子公司之間和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調撥資金,掀起瞭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波瀾。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由於業務經營的需要,經常引起大量的資金轉移,通過總公司來統一調度,各國政府無法加以控制。此外,跨國公司還經常利用匯率、利率的變動以及各國金融管理辦法的不一致,大搞貨幣投機,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國際貨幣金融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