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帳簿記錄為主要依據,用各種表格形式,分類、整理、匯總一系列會計核算指標,總括反映企業或行政、事業等單位在一定時期的財務成本情況或預算收支情況的書面報告。會計報表按編制時期分,有年度報表、季度報表、月份報表和旬報;按經濟內容分,有資金報表、成本或費用報表、利潤報表和綜合報表;按編制單位分,有獨立核算單位編制的單位報表和上級主管單位編制的匯總報表。此外,還有隻供本單位使用的內部報表。

  利用會計報表,①可以瞭解和掌握編表單位位在一定日期的財務狀況;②可以分析與考核財務成本(或費用)計劃和預算的完成情況,以及對財務制度的執行情況;③可以檢查與評價編表單位經營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並可為編制下期計劃和預算提供依據。

  在中國,為瞭保證會計報表指標能在國民經濟一定范圍內綜合匯總和分析利用,國營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定期編制的報表種類、格式、內容、編制方法、報送期限和程序等都由國傢統一規定。各單位編制的會計報表要做到內容完整、數字準確、說明清楚、編報及時、手續完備,並按照一定的組織系統逐級審核、匯總報送有關部門。內部報表是為本單位有關部門改善經營管理及時提供經濟信息服務的,其種類、內容及編報日期等,則由本單位根據實際需要自行確定。

  在西方國傢,一般沒有國傢統一制定的企業會計報表制度。但是,其股票上市的股份公司為瞭向股東和債權人表達其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吸引更多的投資,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也定期公佈資產負債表、收益表、財務情況變動表等會計報表,並委托執業會計師(見會計師)加以查核,以取信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