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業、商業等各種非農業經濟部門聚集而成的地區經濟。其特點是:①人口、財富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中;②非農業經濟在整個經濟活動中占支配地位;③經濟活動具有對外開放性。

  城市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引起城鄉分離而產生的。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僅受整個社會生產力水準和生產關係性質的制約,而且總是同城鄉關係的變化聯繫在一起的。

>  前資本主義社會,不論歐洲還是亞洲的城市,多數是當時社會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業和手工業薈萃之地,城市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消費性經濟的特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瞭城市化的進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工業日益集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加強瞭城市與外界的經濟聯系,促成瞭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引起瞭城市性質、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城市成為工業生產、商業、金融、交通的中心。資本主義使城市經濟達到空前的繁榮和強大。這種城市經濟是依靠剝削和掠奪農村經濟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的發展過程,也是城鄉對立和矛盾加劇的過程。

  社會主義使城市經濟的性質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社會主義城市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有計劃發展的經濟,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中國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業發展緩慢,經濟極其落後,內外貿易凋敝,城市數量少,分佈不合理,居民生活貧困動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瞭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大力發展原有城市經濟建設的同時,又新建瞭一批工商業城市。到1985年,全國設市建制的城市達到324個,其城市總人口(不包括市轄縣)達到21228萬。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建設也有瞭很大發展。城市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到1985年,設市建制的城市工業總產值占全國69.7%,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和稅金占全國相應企業的79.5%,城市工業企業職工人數占全國的68.3%。

  在中國,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關系發生瞭根本變化。城市以先進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村,推動廣大農村的現代化進程,農村則以自己的農副產品供應城市,支持城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城鄉之間建立瞭平等互利的經濟聯系,走上瞭共同繁榮的道路,從而,為最終消滅城鄉差別逐步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