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為主體,按照信用原則籌集和運用財政資金的一種經濟行為。又稱國傢信用。是一個特殊的財政範疇,具有財政和信用兩重屬性。首先,它是國傢以債務人或債權人的身份,直接為滿足國傢實現其職能的需要籌集或貸放財政資金的行為。財政信用行為是財政對社會財力的再分配,並調節積累與消費的比例以及積累基金的投向,它構成國傢財政資金運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次,財政信用又是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信用形式的一般特徵,即以資金的所有權和支配使用權的相互分離為前提,以約期歸歸還、還本付息為條件,讓渡資金的支配作用權,是一種社會資金的餘缺調劑。

  內容 分為籌資信用與投資信用。籌資信用是國傢作為債務人,通過國傢債券、政府借款等形式從國內外籌集財政資金。國傢債券包括國內債券與國外債券。國內債券是指政府在本國發行的公債券、國庫券以及各種專項債券。國外債券指政府在其他國傢或國際金融市場發行的公債。此外,有些國傢還通過國傢儲金局、郵政儲蓄等,以吸收儲蓄存款的方式籌集財政信用資金。投資信用是國傢作為債權人,為實現其特定政策而投放各種政府貸款。包括為扶持國內某些事業或企業的貸款,如中國財政的企業技術改造貸款、支農周轉金貸款、科技項目貸款等;還包括向外國政府的貸款。

  產生和發展 財政信用產生於封建社會,並伴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指出:“公共信用制度,即國債制度,在中世紀的熱那亞和威尼斯就已產生,到工場手工業時期流行於整個歐洲。殖民制度以及它的海外貿易和商業戰爭是公共信用制度的溫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2頁)。封建國傢由於內外矛盾加劇,用於對內鎮壓和對外戰爭的支出日益龐大,加上王室窮奢極欲,使國傢財政經常處於困境。為瞭應付各種急需和解決財政虧空,國傢不得不借債,於是產生瞭公債。在資本原始積累中,公債是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政府債券的發行不僅使大銀行可以從中取得大量回扣,而且還為銀行和股份公司提供大量的虛擬資本和投機對象。資本主義國傢通過政府借債抵補額外開支,而納稅人又不會立即感到負擔。但借債最終還是要求提高稅收,從而使公債成瞭稅收的預征。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財政危機的加深,公債和政府借款已成為財政重要的收入來源和彌補財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巨額的債務也造成資本主義國傢財政沉重的還本付息負擔。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許多國傢的政府更加重視利用財政信用進行投融資,籌集資金用於公共事業和某些行業、企業的投資。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政府通過財政政策金融制度形成財政投資貸款基金,以巨額的資金支持國傢產業政策和社會經濟計劃目標的實施,推動瞭戰後日本經濟的復興和高速增長。

  財政信用的職能轉變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為瞭適應社會主義國傢職能的發展和市場經濟形成與發展的要求,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長期存在的資金供需矛盾和加強國傢對國民經濟的計劃管理,財政信用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之一,其職能有瞭新的轉變和發展:

  ①籌資信用從單純的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變為國傢有計劃地籌集社會主義建設資金的必要補充手段。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為瞭合理配置資源,促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國傢必須有計劃地保證重點建設項目投資。而有計劃地運用國傢公債等籌資手段,可以彌補國傢以稅收等無償方式征集的財政收入之不足,充分利用社會閑置和閑散資金,滿足國傢重點建設的需要。同時,按照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原則,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吸引外資加速國內建設。

  ②財政信用從單純的籌資手段變為加強宏觀經濟管理對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進行再調節的手段。財政信用是一種對社會資金結構和流向的調節手段。它與銀行信用不同,不具備信用創造功能。它根據需要有計劃地籌集資金,而投放資金則是以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的而不是盈利,所以它是國傢根據經濟形勢和政策的需要,有計劃地調整年度國民收入分配中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及其內部結構的社會財力再分配方式,有利於加強國傢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對經濟總量的控制和結構的調整。同時,它又是一種以不改變資金所有權為前提的投融資方式,有利於把居民和企業的利益同國民經濟宏觀利益結合起來,並按照經濟計劃的要求引導預算外和其他社會資金的投向和流量,實現調整投資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

  ③財政信用從單純的籌集、分配財政資金的手段變為加強財政管理,管好用活財政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手段。有目的地將一部分適合運用信用方式進行管理的資金采取有償籌集和使用的辦法,有利於增辟新的財源,打破在財政資金使用上的“大鍋飯”、平均主義,克服資金使用上不講效益,盲目爭投資上項目等弊端,是拓寬理財領域,加強財政管理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