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個財政年度)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之間的等量對比關係。事實上,財政收入與支出在總量上的平衡,隻有在編制預算時才能存在。預算執行結果收入與支出恰好相等的絕對平衡狀態是很少見的,通常不是收大於支,就是支大於收。由於超過收入的支出在資金和物資上是沒有保證的,往往會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所以,為瞭穩妥起見,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收大於支,略有結餘的情況稱之為財政平衡。但是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既然預算執行結果無法做到收支絕對平衡,那麼略有結餘或略有赤字都應應視為財政平衡。

  平衡口徑 各國有所不同,其差別主要表現在如何處理國債收支上,有的國傢把國債收支列入財政收支平衡的范圍,如蘇聯;有的國傢則不列入,如美國;也有的國傢在計算財政平衡時把一部分建設國債包含在正常收入之內,把為彌補赤字而發行的國債視為財政赤字,如日本;中國把國債收入列入正常收支范圍,而不視為赤字。

  平衡政策 早在中國奴隸社會就有“量入以為出”(《禮記·王制》)的記載(見量入為出)。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國傢財政一般也要求收支平衡,其出發點在於簡政節支,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自由放任、自由競爭的要求。到瞭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出現嚴重經濟危機之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傢相繼采取赤字財政政策,試圖通過擴大政府開支來擴大就業,增加有效需求,從而刺激經濟發展,以緩和經濟危機。赤字財政已成為現代資本主義財政的一個基本特征。以美國經濟學傢P.A.薩繆爾森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傢提出財政周期平衡理論,這是放棄年度收支平衡,隻求在一個經濟周期內實現財政平衡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周期性波動,國傢財政對經濟的幹預和滲透應當是赤字與結餘的交替使用,以適應經濟周期的變化。依據這種理論所實行的財政政策被稱之為“補償性財政政策”,即在經濟蕭條階段,實行赤字財政政策;在經濟繁榮階段,則實行盈餘財政政策,並以繁榮時期的財政盈餘來彌補經濟蕭條時期的財政赤字,實現財政收支的周期性平衡。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經濟危機時的財政赤字所造成的通貨膨脹等消極後果,是無法用繁榮時期的財政盈餘抵消的。在補償性財政政策下,並沒有出現經濟繁榮時期的財政結餘,更談不上熨平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震蕩,而普遍出現的卻是西方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滯脹”局面。因此,各國政府不得不放棄周期平衡理論和赤字財政政策,紛紛尋找救治經濟危機的新藥方。

  中國堅持實行“收支平衡,略有結餘”的財政政策。因為從社會主義國傢經濟建設的實踐來看,不論出現過多的財政結餘,還是財政赤字,都會對國民經濟產生不利影響。過多的財政結餘,會導致物資儲備不合理,積壓過多,資金周轉減緩;出現赤字,可能導致財政性貨幣發行。從資金和物資的關系上說,是安排瞭一部分沒有物資保證的支出,其結果會造成物資供應緊張,物價上漲,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水平。財政收支平衡意味著財政分配與物資分配相適應,這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

  實現年度平衡的途徑 在中國,最主要是發展經濟,增收節支。從預算管理來說,①在編制預算時,要堅持收支平衡、量入為出的原則。如果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出現收支差額,則要及時采取措施增加收入,壓縮支出,發行公債,以實現預算收支平衡。②在預算執行時,要加強稅收征管,防止收入流失,嚴格控制支出,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保證財政收支平衡。③編審決算時要嚴格核實各項收支,應收未收的收入,要堅決收上來;應該退庫的收入,要及時辦理退庫,各項支出要嚴格按規定列入決算,消除財政虛假收入的情況,以實現財政收支的真正平衡。

  

參考書目

 王琢、黃菊波:《國力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