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財政由於收不抵支產生的難以支持的嚴重困難。表現為國傢財政經常性收入的財源萎縮,支出剛性增長,財政長期入不敷出發生巨額赤字,國傢債務累積劇增,導致國傢必保的經常性開支難以支付,財政償債能力遭到破壞,即出現嚴重的財政支付危機和債務危機。

  財政危機實質上是一種經濟危機。其根本原因是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從而使財政失去穩固的基礎。產生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戰爭、嚴重的自然災害、政權失衡等多方面原因都會造成財政危機。而嚴重的經經濟危機必然引發財政危機。

  現代資本主義國傢的財政危機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與生產社會化的矛盾,使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不可避免地出現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時期,一方面經濟蕭條、失業增加、財源萎縮、財政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國傢不僅必須維持其政治和軍事力量所必不可少的開支,而且為推行反危機政策,還必需擴大政府支出,以期通過增加政府的公共投資,刺激社會有效需求,求得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由此造成國傢財政入不敷出,出現巨額赤字,隻能依靠大量舉債和發行貨幣來彌補,雖然實行赤字財政政策在一定時期內有助於刺激社會投資和消費,但並不能解決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而巨額的財政赤字和過量的貨幣發行卻導致瞭通貨膨脹,造成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局面。有的國傢鑒於赤字財政政策失靈,為瞭抑制通貨膨脹,轉而采取壓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減少赤字的緊縮性財政政策,但又遇到失業增加,增稅帶來的社會經濟矛盾以及經濟衰退等新的難題,經濟滯脹或衰退,財源繼續萎縮,債務積欠劇增,借新債不足以償還舊債,而且還本付息負擔加重,政府支出仍呈剛性增加,使財政不得不靠舉借新債以維持必要的開支,這種狀況形成一種惡性的結構性矛盾循環,使財政陷入難以自拔的嚴重困境而出現危機,經濟危機與財政危機、債務危機、通貨膨脹交織在一起,相互制約,相互推動,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難以解決的深刻矛盾的內在表現。資本主義國傢轉嫁經濟危機和財政危機的種種政策措施,將不可避免地加深國內的階級矛盾以及與其他國傢特別是發展中國傢的矛盾,它蘊含著社會制度所帶來的深層的社會政治經濟總危機。

  社會主義國傢不存在產生財政危機的必然性 社會主義社會從制度上消除瞭經濟危機和財政危機的根源,不存在產生財政危機的必然性。但是,如果在宏觀經濟政策和財政政策上出現嚴重失誤,仍有可能導致國傢財政出現嚴重的困難。這種困難如果處置不當,也會引發財政危機。歷史事實證明,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上的國傢財政,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國民經濟出現波動而造成財政困難時,隻要國傢及時調整政策,動員全國力量進行治理整頓,財政經濟狀況就能迅速好轉,而不致於釀成財政危機,如中國在1959年由於“大躍進”和嚴重的自然災害等原因,使國民經濟和國傢財政連續三年陷入嚴重的困境。1962年國傢實行瞭“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在加強綜合平衡的基礎上,調整不合理的比例關系,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當年國傢財政就實現瞭收支平衡並略有結餘。又如80年代後期,由於經濟發展過熱,投資、消費雙膨脹,產業結構失衡,經濟效益下降,以及社會財力分配的過度分散,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致使國傢財政連續多年出現赤字。在這種情況下,國傢及時進行國民經濟的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經過幾年時間,就使國民經濟走出谷底,保持繼續增長的發展狀態,為國傢財政擺脫困境提供瞭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