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都市化或城鎮化。由於城市工業、商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使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長而引起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的集中化過程。

  內容和原因 城市化包含三個內容:①城鎮數量和城鎮人口逐步增加,而農村人口相對減少。城鎮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農村人口的比重相應下降。②城鎮的形態和分佈,由各自獨立的狀況,變成聯繫密切的城鎮系統。③城市生活方式(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活)的擴大和普及,即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於城市居民。在這些特征中,城鎮人口的增加和聚集是最明確的特征。因此,通常以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作為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基本指標。

  引起城鎮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有:①原有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②新城市的建立;③人口的遷移,主要是農村人口向新老城市的集中;④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城市范圍擴大而引起城市人口的增加。其中,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隨著生產力發展,城市工業、商業和其他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加;與此同時,農村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遊離出大量過剩勞動力可以提供給城市,從而引起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因此,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城市工業、商業的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早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時期,就出現瞭城市。但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城市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極其緩慢。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隻占總人口的3%。隻是到瞭近代,隨著產業革命的掀起,機器大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才湧現出許多新興的工業城市和商業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人口比例不斷上升。從1800~1950年,地球上的總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卻增加瞭23倍。在美國,1780~1840年的60年間,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僅從2.7%上升到8.5%。1870年美國開始工業革命時,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過20%,而到瞭1920年,其比例驟然上升到51.4%。從整個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為13.6%,1950年為28.2%,1960年為33%,1970年為38.6%,1980年為41.3%。所以,城市化過程是隨現代工業的出現、資本主義的產生而開始的。

  城市化程度是一個國傢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由於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總人口數量的差異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國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相差很大。經濟發達的工業化國傢的城市化程度要遠遠高於經濟比較落後的農業國傢。1980年,發達地區國傢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為70.9%,其中,美國為77%,日本為78.3%,聯邦德國為84.7%,英國為90.8%,加拿大為75.5%。而發展中國傢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為30.1%,其中不少國傢低於20%。

  社會主義國傢的城市化水平,隨工業化的逐步實現而不斷提高。蘇聯城市人口的比例,十月革命前約為18%,1961年達到50%,1981年上升到65%。其他東歐國傢,如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城市人口的比例都超過50%。

  中國城市化的狀況和特點 中國古代雖然很早就出現瞭城市,但進入近代後,由於帝國主義侵略,工業落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得不很充分,因此,城市的發展十分緩慢,城市化水平很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全國隻有城市69個,縣城和鎮約2000個,城鎮人口576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0.64%。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後,進行瞭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工業化帶來瞭城市化,城市的增加和發展吸引瞭大量農村勞動力,使大批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中國城市人口的比例,1952年為12.46%,1965年為17.98%,1978年為17.92%,1980年為19.39%,1985年為36.59%。

  城市化具有普遍的意義,但是城市化的性質、結果和進程明確地反映各種社會經濟形態的特點,並受社會經濟制度的制約。每一個國傢的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城市化的特點是:①自覺地調節城市化的過程,使城市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長適合國情,受到一定的計劃制約。②國土遼闊,人口眾多,農村人口比例高,國傢主要依靠小城鎮吸引和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從農村遷到城市的大量人口,避免大城市化。③采取“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地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建立合理的、科學的城市體系。④城市化過程是有計劃逐步縮小城鄉差別,最後達到城鄉融合的過程。